淋病是性病中蔓延较为广泛的常见急慢性传染病,其在我国性病发病率中占首位。本病俗称“流白浊”,在中医属“毒淋”“淋证”“淋浊”“膏淋”“白浊”“赤白浊”范畴,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之命名为“花柳毒淋”。中医对淋病的记载历史悠久,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癃者,罢也;淋者,滴也。今名虽俗,于意为得”。《素问》认为“太阴作初气,病中热胀,脾受积湿之气,小便黄赤,甚为淋”。《诸病源候论》认为“淋病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证治要诀》则指出“尿道口常流出白色浊物,小便涩痛明显,但尿不混浊”。《赤水玄珠》认为“症见尿时茎痛,精浊下滴如败脓,有恶臭,治宜解毒败浊”。而《医宗金鉴》中的浊带总括,则概括了浊病的病位、症状及临床治疗方法。这些古代文献的论述对后世医家研究淋病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下阴不洁或房事不洁,或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感受秽浊之邪酿成湿热而发为淋,是各种原因导致湿热秽浊之邪由下焦前阴窍口入侵,阻滞于膀胱及肝经,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湿热熏蒸,精败肉腐,膀胱气化失司,最终演变为淋病。若患病日久,湿热秽浊之邪久恋,则易耗气伤血;嗜酒太过,过食肥甘厚味或房事不节,劳累过度,日久则致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由此而致瘀结内阻,病程日久,多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亦可伤及他脏或入络引起胞宫、精室等复杂病变。

现代医学认为,淋病的病原体为淋病双球菌,即淋菌,其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人类是其唯一宿主。其以感染青壮年为主。本病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染,亦可由于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被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被感染。感染部位多为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黏膜。

临床表现

性交感染淋病后,潜伏期为1~10天,平均2~5天,再感染者4~7天。潜伏期长短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及细菌的毒性、数量有关。

症状

  1. 尿痛:尿痛常为发病的早期症状。尿道前部有烧灼感、刺痛或灼热辣痛,排尿时疼痛明显加剧,甚则向小腹或脊柱放射。夜间疼痛时,患者可发生阴茎的“痛性勃起”。
  2. 尿道口红肿溢脓:经12~24小时后疼痛略微减轻,并开始排出稀薄的黏液样分泌物,量多,再经12~24小时,排出大量的脓性分泌物,24小时可排出脓汁20~50ml。2~3天后脓汁量减少,浓稠,颜色由白色变为黄白色或黄褐色,再经3~4天脓汁更少更浓稠,晨间由于脓液在尿道口聚集,形成脓膜,称为“糊口”,疼痛减轻,尿道口红肿,呈外翻状,包皮内叶也红肿,并可发展为包皮龟头炎,嵌顿包茎等。
  3. 尿频、尿急:此症状与一般泌尿系感染类似,是因炎症而引起的尿道括约肌收缩,尿频尿急以夜间为甚。另外,由于炎症波及该处的黏膜小血管,还常出现“终末血尿”,有时可有血精。
  4. 会阴部坠胀痛:临床上出现会阴部坠胀疼痛,这提示病变已上行侵犯后尿道、前列腺和精囊等。
  5. 全身症状:个别患者还会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体温38℃左右),全身倦怠无力、不适,食欲不振,甚至恶心、呕吐。

体征

尿道口及入状窝红肿充血、水肿,有时有小的浅表性脓肿、糜烂或小溃疡。严重时尿道黏膜外翻,红肿波及整个阴茎头、龟头,包皮外翻,包皮无法上翻,压迫尿道可流出脓汁。两侧腹股沟淋巴结亦可受累引起红肿、痉痛、化脓,有明显压痛,并随着尿道炎症的减轻而减少,炎症消失后2~3天,淋巴结的炎症也随之消失。

辅助检查

直接涂片:将有患者的尿道口分泌物的棉拭子轻轻在玻片上滚动,干燥后火焰固定,作革兰染色。油镜下观察,在白细胞内有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淋病奈瑟菌培养:将直接涂片为阴性的患者的尿道内拭子上的标本接种于培养基上培养24~48小时,取可疑菌落再做涂片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做氧化酶试验及糖发酵试验,三项检查均为阳性者判定为淋病奈瑟菌培养阳性,否则为阴性。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