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最初由多个实验室独立研究发现,所以名称很多,从名称可见其多功能性:基于它对小鼠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诱导作用命名的“分化诱导因子(D factor)”;基于它对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抑制作用命名的“分化抑制因子(DIA)”;基于它增加急性期蛋白合成命名为“肝细胞刺激因子(HSF-Ⅱ)”;基于诱导胆碱能的表现型而称为胆碱能神经元的分化因子(CNDF/CDF)。还有的报道称其为黑色素细胞衍生的脂蛋白脂酶抑制因子和骨髓细胞的人类白介素等。现在通用的是基于它对小鼠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而命名——白血病抑制因子(LIF)。

小鼠和人类的白血病抑制因子基因分别为6. 0 和6. 3kb,均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编码20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蛋白产物,即LIF的前体。成熟的LIF是高度糖基化的,糖基几乎都与天门冬酰胺残基相连。但是糖基化程度与活性无关。天然LIF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变化范围很大(分子量:32~67kD;pI为8. 6~9. 2)。

LIF对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抑制作用已被用于建立胚胎干细胞(ES)系,去除LIF后ES细胞在类似于卵黄囊的环境中分化为造血组织。LIF在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中起重要作用。LIF抑制干细胞分化,但诱导单核细胞的分化;协同增强IL-3对巨核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刺激作用。LIF对众多细胞起作用,但只能在局部作用,若血循环中长期高浓度存在则对机体有害,呈恶病质。剔除LIF基因的小鼠尚可存活。推测有相似的其他细胞因子替代,如制癌蛋白M(oncostatin M)与LIF有30%氨基酸同源性,有4个半胱氨酸残基的位置和配对类似;在LIF、oncostatin M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之间有蛋白一、二级结构的相似之处。LIF、IL-6、G-CSF之间也有相似之处。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