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白细胞浓度随机体生长、发育而变化,年龄4~8岁范围的孩童,血中细胞的计数接近成人,常规血涂片检查极少见有中性晚幼粒细胞和中性中幼粒细胞,但若对全白细胞涂片十分细致地检测,可能找到有极少这类细胞(3. 6/3000粒系细胞)。还可以发现有非典型的单核型和巨核细胞区群的有核细胞。白细胞浓度上的差异是否反映了性别或发育上的不同尚有争论。最新资料表明,女性试验者具有较高的中性粒细胞。还有报告指出白细胞浓度与种族差异有关:非洲黑种人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较低,而嗜酸性粒细胞较高。但这些差异不足以证明吃西方食物的黑种人与非洲黑种人之间有区别。

虽然白细胞浓度在成人中维持在一定值范围内。但在不同的时、日间隔之间是有波动的,是否每小时间隔有浓度变化节律还未证实,但昼、夜间确有轻微的涨落则是事实。在纯粹只考虑体力和精神完全松弛的条件下,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浓度常维持在(5. 0~7. 0)×109/L基线水平,午后一般的活动大多能引起白细胞稍稍增高。

还没有气候或季节对白细胞计数有否有影响的权威性结论。某些作者曾声称气象变化会引起白细胞计数波动,酷热和强阳光照射是波动的因素。有报告称,长期居住南极洲会引起白细胞减少症,人为造成的热条件会引起淋巴细胞增多,阳光和紫外线照射会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缺氧和贫血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在达到高值以后的头几天,某些白细胞增多者还伴有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但不久即发展为轻度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增多。剧烈运动可使白细胞规律性增多,已记载有一运动员在11秒内速跑91. 4m后白细胞计数高至22. 0×109/L,在1分钟内跑完400m者为35. 0×109/L。白细胞的这种增加部分是由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但淋巴细胞也许占主要部分。大约在运动停止后1小时内这种增长可回退至正常。就中性粒细胞而言,与细胞自MGP移向CGP的移位性白细胞增长有关,因为这种白细胞增长出现于切脾者中,脾并不是主要的细胞边库。已记录到在2. 5~3小时内跑完41. 8km的马拉松运动员的白细胞计数超过20. 0×109/L,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当他们跑完后白细胞增长的回落较慢,需好几个小时,这可能反映了血液中性粒细胞的重新分布。运动性白细胞增长的程度主要与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其次是运动的持续时间。

无论何种情况,痉挛的发作总是与白细胞计数的增长相关联,这与剧烈运动后的情况很相似。电引起的痉挛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与分泌肾上腺激素有关。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白细胞增加要经过两个阶期:第1阶期是在注射后17分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至最大值,然后经几个小时恢复至正常,这种模式几乎肯定是一种典型的移位(shift)性白细胞增长。第2阶期是4小时后,虽然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仍然等于或低于注射前水平,但中性粒细胞可再增性。此阶期可能反映了肾上腺皮质激素效应,而且这种增长是由中性粒细胞纯增多促成。静脉内注射后白细胞增长的高峰出现在5~10分钟期间,并且持续时间不超过20分钟,这表明增长是由纯中性粒细胞增多所致,若皮下注射,则白细胞的增长更反复不定。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白细胞计数可达为(13. 0~22. 0)×109/L。疼痛、恶心、呕吐及焦虑可引起非感染性白细胞增多,但杆状细胞和晚幼粒细胞的数量没有增加,说明中性粒细胞增多是由于边库和循环库间细胞的重新分布。

乙醚麻醉也可使白细胞增高,愤怒时的情绪激动和反射作用以及斗殴均可引起白细胞增加。

妇女排卵期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而其他白细胞数却稍有增高,而且17-羟皮醇(17-hydroxycorticosteroids)水平增高。孕期白细胞略有增高,而在临盆前中性粒细胞则增多,分娩阵痛时伴有中性粒细胞增加,有时竟达34. 0×109/L。这种状态约持续到分娩后的第1天,直到产后4~5天才恢复至正常,这些改变往往伴有循环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的减少。上述多种多样的白细胞生理性变化足以说明肾上腺皮质激素所产生的种种现象。服用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可导致血中17-羟皮醇水平升高,在1小时内可达到其最大值,而且伴有中性粒细胞增多。这种增多是在继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减少后发生的,在4~8小时达到最大值,而且与使用这些激素量的耐受力密切相关。这种变化可能是中性粒细胞自血中流出的减少及自骨髓中释放的增加之故,而且这些变化还与使用类固醇激素以及其对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影响有关。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