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

1.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多发生于原已有病的心脏,近年来发现原先无病心脏病变者日益增多。在抗生素应用于临床之前,本病主要由细菌感染所致,称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其中80%为非溶血性链球菌,主要为草绿色链球菌感染。近年来致病菌种已明显改变,几乎所有已知的致病菌微生物(需氧菌和厌氧菌)都可引起本病。本病的临床表现为患者有不规则的发热,进行性贫血,心脏杂音,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点是感染毒素作用于毛细血管使其脆性增加破裂出血或由于栓塞引起。常有脾轻至中度肿大。在草绿色链球菌所致的心内膜炎时,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可高达白细胞总数的1/3。在25%的亚急性心内膜炎患者,血中可出现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或变形单核细胞。

2.结核病(tuberculosis)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扩散全身,并在组织内长期潜伏,常在人体抵抗力低落时发病。常见的结核病有肺结核、肠结核、浆膜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胸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等)、肝结核、骨结核、肾结核及皮肤结核等。人体感染结核菌时,机体具有控制结核病发展的免疫作用,此作用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承担。当感染结核菌时,经巨噬细胞加工处理的结核菌特异性抗原递呈给CD4+淋巴细胞表面γδT淋巴细胞受体,后者被致敏,致敏的淋巴细胞产生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单核细胞募集、驻留局部、激活和分裂增殖,使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分泌和处理抗原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控制感染。在活动性结核病中除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外,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亦为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正常情况下,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之比值约为0. 3或小于0. 3。在活动性结核病时,单核细胞明显增高,而淋巴细胞减少,比值可达0. 8~1. 0,但在病情控制后,单核细胞可下降,淋巴细胞恢复正常。在活动性结核时淋巴细胞减少而不是增加。

3.伤寒(typhoid fever)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腹痛、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部分患者有玫瑰疹,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大多为(3. 0~4. 0)×109/ L左右。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消失,单核细胞相对增多。

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特征性病变是受染细胞体积增大,其胞核和胞质内出现包涵体。此种病变细胞可见于全身各组织脏器,引起相应症状,可能借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散播全身。先天性感染多见于胎儿期感染。重者出生后即有黄疸、肝脾肿大、紫癜、血尿和脑炎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出现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增多,肝功能损害。后天获得性感染,血清抗体可能阳性,肝脏肿大伴肝功能异常。单核细胞增多,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仿,但本病嗜异凝集试验多为阴性。免疫缺陷者CMV感染,可出现严重肺炎和肝炎等。一般来说,年长儿童及成人单核细胞增多而嗜异凝集试验阴性者;发生间质性肺炎或原因不明的肝炎者;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发生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表现而血清嗜异凝集试验阴性者等情况,均应考虑本病。

寄生虫感染

1.疟疾(malaria)

是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寄生人体的疟原虫共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其生活史基本相同。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脾脏肿大和贫血等。初次发作时白细胞数与中性粒细胞数偶可显著增高,但经多次发作后大多转为正常或降低,大单核细胞百分比则增多。间歇期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又可回升。

2.弓形虫感染(toxoplasmosis)

是由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是由孕妇受染,通过胎盘将病原体传给胎儿。后天获得者与吞食未熟的肉类和饮用污染卵囊的水等有关。临床分为局限性和全身性。局限性感染以淋巴结炎最为多见,约占90%,可伴发热、头痛、咽痛和乏力等。一部分患者可出现单核细胞增多。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常有显著全身症状如高热、斑丘疹、肌痛、关节痛、头痛、呕吐、谵妄,并发生脑炎、心肌炎、肺炎、肝炎和胃肠炎等。先天性弓形虫病则为视网膜和脉络膜炎、脑积水以及脑内钙化为典型特征,婴儿先天性弓形体病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可嗜酸细胞增高及单核细胞增多。

此外在立克次体病、布氏菌病、利什曼病、先天性梅毒和播散性念珠菌病等感染性疾病时,亦可出现单核细胞增多。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