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首页
  2. 血液病学
  3. 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
  4. 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CIMF)又称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伴髓样化生。其确切病因还不清楚。与其他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一样,CIMF也被认为是多能造血祖细胞发生染色体突变后引起的病变。少数CIMF患者曾暴露于甲苯、苯、二氧化钍或电离辐射。日本原子弹爆炸辐射区的人群,CIMF的发生率是其他非辐射区人群的18倍。

约50%~60%的CIMF患者在确诊时都发现存在克隆性异常核型。但是,没有一种异常核型是CIMF的特有核型。常见的异常核型包括13q-、20q-、1q+、9p+、8+、12p-等。但是,骨髓内的成纤维细胞并不具有造血细胞内所发现的这些异常核型,说明骨髓纤维化并非是一种克隆性扩增,而是一种继发性改变。其继发于克隆性扩增的巨核细胞和其他造血细胞例如T和B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与PV的EEC一样,在少数CIMF患者中也可以发现红系集落和巨核细胞的自发性生长(不依赖于外源性细胞因子)。

与其他CMPD一样,约50%CIMF患者存在JAK2突变,突变造成JAK2/STAT5途径的持续激活以及巨核细胞过度表达其下游的FKBP51蛋白,这可能是CIMF的重要发病机制。但是,在其他约50%无JAK2突变的CIMF中,可能存在着其他模式的JAK/STAT突变。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也能够激活CIMF患者的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约5%的CIMF和1%的ET患者存在MPL突变W515L和W515K,而在PV患者中还没有发现存在上述突变,这表明JAK2突变更倾向于红系生存,而MPL突变倾向于巨核细胞。

源自成纤维细胞的过量胶原的异常沉积是形成骨髓纤维化的基础,其中Ⅲ型、Ⅳ型和Ⅰ型胶原是CIMF中的主要胶原类型。在CIMF中,生成胶原的成纤维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都与正常的成纤维细胞相似,并且是多克隆的。其受到邻近巨核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的刺激而分泌过量的胶原。这些都说明CIMF中的骨髓纤维化是一种反应性改变。涉及骨髓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上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调钙素、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其中TGF-β是最重要的细胞因子。TGF-β主要是由单核细胞-吞噬细胞系统、内皮细胞以及巨核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糖蛋白,其能够增强细胞外基质蛋白包括Ⅲ型和Ⅰ型胶原的生成和分泌。CIMF患者有着较高浓度的循环TGF-β水平。另外,体外实验也证实抗TGF-β抗体能够减少克隆性巨核细胞分泌TGF-β。另外,TPO也在骨髓纤维化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经高剂量PEG-TPO注射过的小鼠以及经TPO转染的小鼠都出现了显著的骨髓纤维化。

虽然髓外造血是CIMF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髓外造血的机制仍不清楚。造血组织的分布与胎儿期相似。在小鼠骨髓纤维化模型以及转移癌相关的骨髓纤维化中,都发现了骨髓前体细胞被异常地释放到了受损的骨髓窦内,随后进入全身循环。这些骨髓前体细胞可以造成CIMF的髓外造血。同时,进入到循环中的CD34+细胞数目也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在软组织、体腔、浆膜表面、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等部位都可以见到髓外造血灶,它们在形态和影像学上可以类似于这些部位的肿瘤性病变,同时可能引起阻塞症状(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这些髓外造血灶在脾切除术后可以显著变大,可能是由于脾脏滤过功能的缺失造成的。在部分CIMF患者中,造血只出现在这些髓外部位,但是髓外造血的效率极为有限,因此造成了全血细胞减少。

两项研究都已经显示CIMF患者的骨髓微血管密度(MVD)是增高的。在一项研究中,与对照、PV以及ET患者相比较,CIMF患者的MVD明显增高。这种现象与骨髓纤维化一样被认为是巨核细胞分泌的一些生长因子(例如PDGF、TGF-β、bFGF)诱导的结果。增加的MVD水平与脾脏大小相关,并且有着更短的生存期。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2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