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致。详见第63章。这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可由血液传播;国外约有2. 7%因输血感染,有1%因输凝血因子而感染。

病原学

1983年法国Montagnier等首先从淋巴结综合征患者分离出淋巴结综合征相关病毒(LAV),翌年,美国国立卫生院Gallo等从艾滋病患者分离到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HTLV-Ⅲ)。1986年国际病毒委员会将这类病毒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 deficiency virus,HIV)- 1型,以后从西非人群中分离到HIV- 2型。

HIV为人源性感染单链RNA反转录病毒,嗜T辅助细胞,体外能杀害T细胞功能,体内能抑制免疫功能。入侵入体后主要破坏T辅助细胞(CD4)、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各种机会感染。

HIV进入人体后,病毒表面的gp120对CD4 T淋巴细胞表面CD4分子膜抗原具有高度亲和力而结合,在gp41透膜蛋白的协助下,HIV的膜与CD4 T淋巴细胞膜相融合,进入细胞内迅速脱去外壳。复制开始后,病毒的2条RNA链在反转录酶作用下复制DNA。此双膜DNA部分存留在胞质内进行低水平复制,部分作为前病毒,通过病毒整合酶与宿主胞核染色质相结合。经过2~10年潜伏期,前病毒可被某些因素激活。通过转录、翻译,形成新的病毒RNA和蛋白,然后装配成新病毒,以芽生形式释放,再感染其他细胞。

HIV根据外膜糖蛋白基因序列不同可分为A、B、C、D、E、F、G、H、I 9个亚型。欧美以B型为主,印度有A、B、C、E等类型,我国发现的为B型。

流行病学

2000年11月28日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公布:全世界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总数高达3 600万人,其中70%分布在非洲,而亚洲的发病数则有上升趋势。20多年来全世界死于艾滋病的总人数已超过2 000万。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报告HIV感染18 000例,而实际感染人数超过50万人。我国卫生部公布:从1985年中国首例发现艾滋病患者到1999年9月底共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5 088例,其中艾滋病患者477例,死亡240例。截至2008 年9月30日,中国累计报告的艾滋病病例264 302例,其中患者77 753例,报告死亡34 864例。2008 年1月~9月,共报告发现感染者和患者44 839例,报告死亡6897例。目前我国性传播病例所占比例逐渐上升。

自1982年即有输血引起艾滋病首例报告。我国浙江曾有4例血友病患者输注美国进口的第Ⅷ因子浓制剂而感染艾滋病,其中1例已死亡。最近上海也发现血友病患者因输血及血制品而感染艾滋病的病例。国外血友病患者由于多次输血及血制品而有艾滋病感染者:美国1984年报道输冷沉淀者感染率占50%,输注浓制剂者感染率为90%。近年来由于血制品采用了病毒灭活处理,对献血员做严格筛选等,目前因输血液及其制品而引起本病者已显著减少。

临床表现

艾滋病感染到发展成艾滋病从数月到10年以上,中数潜伏期为5. 3年(法国),7年(美国),多数最终均出现艾滋病症状。过去将艾滋病临床分为3期:①隐袭期;②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③活动期。至198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艾滋病分为Ⅰ、Ⅱ、Ⅲ、Ⅳ期,后者(Ⅳ期)又分为A、B、C、D、E5型,国际上均已采用。

Ⅰ期为急性感染一过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Ⅱ期为无症状期;

Ⅲ期持续淋巴结肿大,达3个月以上;

Ⅳ期A及B型有发热(持续或间歇性达1个月以上)、腹泻(持续或间歇性达1个月以上)、体重减轻(失重超过基础体重10%)、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性严重头痛、癫痫发作、周围神经运动或知觉缺损、痴呆等)。上述诸期均无机会感染和肿瘤;

Ⅳ期C、D、E型发生机会感染,如真菌感染:鹅口疮、食管念珠菌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等;肺结核:粟粒性、肺外、空洞型等;卡氏肺囊虫肺炎、弓形虫脑病、带状疱疹;皮肤病:严重或反复皮肤感染、脂溢性皮炎、真菌;肿瘤:卡波肉瘤包括口腔内或全身、高分化B细胞结外淋巴瘤等。

血象在无症状的HIV携带者中17%病例有贫血,8%病例粒细胞减少,13%病例血小板减少。艾滋病时粒细胞减少患者中有88%病例有贫血,近半数病例同时有血小板减少;贫血患者中有69%病例同时粒细胞减少,一半病例血小板减少。

骨髓象现已有不少学者做了骨髓象观察,细胞增生大多为明显活跃或活跃,少数增生减低;常有粒系与红系增生异常(dysplasia),巨核细胞不少。前者增生异常,因而导致无效造血。淋巴细胞积聚及浸润,浆细胞增多等改变是大多数艾滋病患者的表现。

造血细胞培养:HIV患者的骨髓细胞加入HIV阴性血清进行粒-巨噬细胞系集落形成单位(GMCFU)与红系爆式形成单位(BFU- E)培养检测,结果与正常供血者的骨髓相似,但在加入HIV抗体阳性血清时HIV患者骨髓的GM- CFU及BFU- E与正常供血者相比,前者显示明显抑制。对多能集落形成单位(CFU- mix)是否抑制,则因集落培养数少故不能显示。

诊断

输入HIV感染的血液,大多数患者血清学为阳性,约半数病例在7年内发展为艾滋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乳胶凝集试验等可作为献血者HIV- 1及HIV-2抗体筛选;如为阳性可进一步做Western印迹确证。我国卫生部已作了规定:对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进行艾滋病抗体监测。现已在全国大城市的血液中心及中心血站对数万名献血者进行了HIV抗体检查,已发现极少数阳性者,特别是云南已发现有不少HIV感染者报名参加献血而被除名。

预防

必须对献血者献血前做HIV- 1、HIV- 2抗体筛选;对血液制品进行加热或溶剂/去污剂病毒灭活;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器、输血器等;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此外,还要进行艾滋病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其严重性的广泛宣传,切断传播途径。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2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