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ransplantation associated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A- TMA)。特指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的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TA- TMA是一个少见但致死性的异质性疾病实体,起源于治疗相关性内皮损伤,以及原发病相关的病理过程。移植相关因素造成广泛性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诱导血小板性微血栓形成,引发TMA。

由于诊断标准的不统一,文献报道TA- TMA的发病率差异极大,在0. 5%~76%;EBMT资料提示在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TMA的发病率分别低于4%或高于7%~15%。TMA风险极大,尽管接受治疗,死亡率仍高达60%~90%。

TA- TMA发病多在移植后+60天左右,也可早于+4天或迟于移植后2年。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贫血、外周血裂红细胞>2%~5%、LDH和其他溶血标记物升高);血小板减少;非感染性发热;肾功能损伤和(或)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如皮质盲、癫痫发作、CNS典型的CT影像改变)。TA- TMA很难与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的其他移植相关并发症鉴别,如延期植入、感染、TBI或药物性肾病引起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综合征以及GVHD等;TA- TMA还应除外移植后原发性TTP、DIC。

TA- TMA按照是否与神经钙蛋白毒性相关分为2个临床类型,两者预后截然不同。

(1)神经钙蛋白相关性肾毒性或神经毒性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多在移植后早期发生,与神经钙蛋白中毒水平相关,常在停药后恢复。停药后病情迅速缓解提示预后良好。

(2)与CNI毒性无关。有2种亚型:预处理相关性HUS:TMA主要累及肾脏,通常表现为少尿性或无尿性肾衰,伴高血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暴发性多因素性TMA:在移植后早期发生,与GVHD、感染相关,表现为肾功能衰竭、CNS功能紊乱、高血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多数病情进展凶险,对停用CNI、血浆置换或其他治疗无效。

近年2个研究组织为TA- TMA的诊断提出了标准。有研究者认为,这些标准虽然能反映TA- TMA的临床特征,但是很难在移植患者中区分原发性TTP- HUS或继发性因素导致的TMA。

唯一合理的预防措施是:密切监测(每周2~3次)CNI血药浓度、LDH和肌酐水平。任何一项指标一旦有增高,应当立即检查外周血涂片、结合珠蛋白水平和CNI代谢产物。

治疗包括:①消除一切TA- TMA可疑因素;②给予etanercept/infliximab(抗TNF单抗)、去纤苷(defibrotide)、daclizumab(抗CD25单抗)、rituximab和eicosapentenoic acid等药物治疗。血浆置换或血浆输注对于TA- TMA似乎无效;与原发性TTP不同,TA- TMA患者如有需要,不禁忌输注血小板。某些病例中唯一有效的治疗策略是立刻停用CNI,换用其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骁悉、硫唑嘌呤)防治GVHD。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2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