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后造血及免疫重建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年龄、造血干细胞来源、预处理方案的强弱、移植前化疗方案、单克隆抗体的应用、采集物中HSC数量、G- CSF的应用等。与ABMT相比,APBSCT造血及免疫重建功能均恢复较快。在HGF应用于临床动员APBSC的近20年来,尤其对于实体瘤患者,PBSC已逐渐取代BM作为干细胞来源。

造血重建

APBSCT患者移植后的植活时间大多数在2周以内,比ABMT提前近1周时间,如果在移植后应用G- CSF则植活时间将进一步缩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造血恢复速度快于AML患者,用4℃保存的骨髓快于应用-196℃保存的骨髓,造血重建还受诸多因素影响。

一、移植后应用HGF

Pai V等通过对65例接受APBSCT的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延迟应用G- CSF(即由移植后1天,延迟至移植后6天开始应用),不影响粒细胞植入,不增加菌血症发生率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时间。Mathew S等回顾性比较了164例患者APBSCT后应用普通G- CSF及长效G- CSF即聚乙二醇化非格司亭(pegfilgrastim)的疗效,发现应用pegfilgrastim可以使患者粒细胞恢复时间从中位10. 9天提前至9. 6天(P<0. 001),使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几率明显下降。

二、HSC的质和量

多数研究认为,APBSCT所需输注CD34+细胞的最低剂量为2×106/kg体重,低于2×106/kg往往粒细胞植入不成问题,但血小板生成会明显延迟,而输注CD34+细胞>3. 5×106/kg体重者很少出现植入延迟。Skrzypczak MK等对55例CR1的AML患者行ABMT治疗,结果粒细胞恢复时间为30(10~62)天,有24例患者植活延迟。作者发现,采集物的CD34+细胞>3. 2×106/kg(患者体重)及CFU- GM>23. 5×104/kg为促进造血重建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回输中HSC含量过高,则增加复发率,但目前尚未确定HSC到达增加复发率的数量的阈值。

近年的大多数研究证实,解冻后回输物中有活性的CD34+细胞含量比冻存前采集物中HSC含量更能影响AHSCT后植活。Lee S等对4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行APBSCT治疗,冻存前采集物中CD34+细胞中位数3. 6×106/kg,存活率为98%;低温保存解冻后CD34+细胞数降低为2. 2×106/kg,中位存活率为71%。作者发现解冻后有活性的PBSC含量高为影响移植后植活最重要的因素。

三、其他因素

既往认为应用5%的DMSO冻存好于高浓度的DMSO,近年Akkök CA等对103例初治MM及NHL患者APBSCT研究发现PBSC冷冻时应用5%或10%的DMSO对造血恢复无明显影响。Fenske TS及Papajik T等的研究均发现,移植前应用利妥昔单抗不影响NHL患者造血重建。

AHSCT后免疫重建

ABMT移植后免疫功能的恢复虽稍快于异基因骨髓移植,但仍较缓慢,移植后中位42(19~75)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计数可达1. 0×109/L以上,在淋巴细胞总数恢复正常之后,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却长期不正常。由于CD8+细胞比例增高,CD4+/CD8+比值在移植1年之后大多仍<1. 0;T细胞的功能如产生IL- 2的能力及对有丝分裂源的反应减弱。B淋巴细胞的恢复速度稍快,在移植后6个月内CD20+细胞数及IgG和IgM已恢复正常,但IgA的恢复则需要1年左右时间。APBSCT后免疫重建的各项指标均快于ABMT。研究显示,化疗和(或)G- CSF动员的PBSC存在LAK前体细胞活性并在移植后快速重建,G- CSF也有利于动员外周血中的Ⅱ型DC细胞恢复。对于NHL患者,APBSCT后淋巴细胞绝对数(ALC)>0. 5×109/L的中位时间为16(8~51)天,明显快于ABMT。

AHSCT后免疫重建受诸多因素影响。Yoon D等对97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回输物中的CD34+细胞含量越高,移植后患者早期淋巴细胞的恢复越快。诸多前瞻性及回顾性研究均显示,回输物中CD8+细胞计数高于0. 5×109/kg可使移植后15 天ALC>0. 5×109/L的比率增加,而移植后淋巴细胞的早期恢复可以提高患者OS。普遍认为,回输物行CD34+分选后患者免疫重建缓慢,大约需1年时间。Rutella S等及Sica S等的回顾性研究均发现,回输物行CD34+细胞分选的患者与未分选的患者相比,移植后4个月时,分选组患者CD3+及CD4+T细胞恢复较慢,但两组患者CD8+细胞均较快恢复,两组患者NK细胞、B细胞恢复相似。Kasamon YL等对AHSCT前后应用利妥昔单抗的77例NHL患者的免疫重建分析显示,移植后1~2年B淋巴细胞计数可恢复正常,IgG水平移植后2年恢复正常,但严重的感染的发生率未增加。

(冯四洲 张桂新 严文伟)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