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红细胞嘧啶5’-核苷酸酶(pyrimidine 5’-nucleotide, P5’N)缺陷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其发生率在红细胞酶病中仅次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G6PD)症和丙酮酸激酶(PK)缺陷症。这是一种与核糖核酸(RNA)分解代谢有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为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HNSHA),红细胞中有两种嘧啶5’-核苷酸酶,分别是P5’N-1和P5’N-2。P5’N缺陷症是由于P5’N-1基因突变所致。目前,已经发现20种P5’N-1的基因突变,突变位点与溶血程度无关,所有的突变均对酶的活性和热稳定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尚未发现与P5’N-2缺陷相关的疾病。P5’N缺陷可致网织红细胞内聚集大量胞苷和尿苷复合物,干扰了红细胞腺苷三磷酸(ATP)产生和膜磷脂的分布,引起轻至中度溶血性贫血,仅12%的患者发生严重贫血,部分病例甚至能完全代偿,说明P5’N的缺陷可被其他核苷酸酶或核苷酸代谢途径补偿,因此P5’N的活性检测不能成为该病的最后指标。P5’N缺陷症患者的血液学特点与其他的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疾病类似,包括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等,血涂片上可见明显的嗜碱性点彩红细胞(2%~12%,正常<3%),这是由于P5’N缺陷患者红细胞中,嘧啶类核苷酸过多的积累反馈性地使RNA降解减慢,RNA渐在胞质内聚集,致使红细胞具有嗜碱性点彩特征。球形红细胞约占7%~10%的(大多数为棘状)。红细胞渗透脆性一般正常。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8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