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凝集反应可分为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阶段和出现可见的颗粒凝集阶段。通常,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悬液中带弱负电荷,周围有一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层,其外又排列一松散的负离子层,构成一个双离子层,在松散层内外界之间的电位差形成Z电位(zeta potential)。溶液中离子越浓,强度越大,松散层越厚,Z电位也就越大,从而使颗粒处于相互排斥的状态。当抗体与相应抗原颗粒特异性结合时,抗体的桥联作用克服了抗原颗粒表面的Z电位,使颗粒相互靠拢,得以凝集。但当抗体分子太小,不足以克服相当厚度的离子云层时,则不能使颗粒聚集。

因此在凝集反应中,IgM类抗体的作用比IgG类抗体要大数百倍。IgG类抗体常出现不完全反应即不可见的抗原抗体反应,这类抗体可与抗原牢固结合,但因其分子较小,不能起到桥联作用而不能形成可见的凝集现象,又称不完全抗体。一般在试验中为促使凝集现象出现,可采取以下措施:增添蛋白质或电解质,降低溶液中离子强度以缩短颗粒分子间的距离;添加右旋糖酐或葡聚糖等来增加反应液的黏滞度;用胰酶或神经氨酸酶处理,改变细胞表面化学结构;以离心法克服颗粒间的排斥力等。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9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