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扩张痣)

鲜红斑痣(Nevus Flammeus)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nevus talangiec taticus)、葡萄酒样痣(port-wine nevus),本病系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

有些血管瘤是指先天性血管瘤(congenital hemangioma),是一类由新生的血管畸形所组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婴儿或儿童。其中以枕部的鲜红斑痣为最常见,约1/3的人均有此型血管瘤。在婴儿中毛细血管瘤的发生率约为20%,其中16%的患儿有1个以上的损害,女性多于男性约2倍。如仔细观察,有些婴儿可见血管瘤的前身病变。通过对住院出生婴儿的观察,普遍在生下5天时,最初损害为境界清楚的淡色斑,当患儿哭闹或皮肤潮红时更为清楚。有些患儿初生时已被注意到具有此种损害,但大部分均被忽略。以后,在这些区域中,可出现小而散在的毛细血管扩张。这种早期病例,有的不再进展,有的则毛细血管扩张逐渐消退而皮疹消失。但更多的病例,其损害继续加重,发育成为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一般分为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等。混合型是由两种类型血管瘤混合存在,而以一型为主。

临床症状

本病表现为一个或数个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边缘不整,不高出皮面,压之易退色,可见毛细血管扩张(下图)。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好发于面、颈和头皮,大多为单侧性,偶或为双侧性,有时累及黏膜,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发生于枕部、额部或鼻梁部等中位者往往能自行消退。而累及一侧者且较大或广泛的病损常终身持续存在,可隆起或形成结节,或伴有其他血管畸形。

鲜红斑痣常伴有某些较大血管的畸形,根据何种血管受累及其他病变的不同而有斯特奇-韦伯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见与皮肤有关的综合征栏目)或克利佩尔-特农纳综合征(Klippel-Trénauney syndrome)(见皮肤脉管性疾病栏目)。如发生于眼皮或颊部,往往侵及其下方的黏膜。随着儿童长大,并可发生结节或局部增生。发生于小腿和足部的可出现痛性紫蓝色结节或斑块,并可破溃。

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扩张痣)患者面部症状:左颞部至发际鲜红色斑片边缘不整

左颞部至发际鲜红色斑片边缘不整

组织病理

真皮上、中部可见群集扩张的毛细血管及成熟的内皮细胞,随年龄增长,毛细血管扩张也增加,可延及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但无内皮细胞增生。周围有排列疏松的胶原纤维,管腔内充满红细胞。

治疗

根据血管畸形导致血管瘤的型别、部位等具体情况而定。常用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切除、冷冻治疗、注射硬化剂、放射治疗及激光治疗等。

  1. 手术切除:适用于较大的血管瘤或内脏血管瘤。
  2. 激光治疗:以往用氩离子激光、染料激光、铜蒸气激光,近年来用脉冲激光对鲜红斑痣和毛细血管瘤有较好效果。
  3. 放射治疗:用浅层X线照射对毛细血管瘤治疗有效果。海绵状血管瘤也有较好效果。
  4. 冷冻治疗:液氮冷冻,可根据皮损大小和形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多用于毛细血管瘤,但此法易留瘢痕。
  5. 硬化剂:适用于小的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常用硬化剂为5%鱼肝油酸钠溶液或1%~10%柳酸盐溶液。注射于血管瘤底部,每周或隔周1次,每次0.1~0.5mL,常数次后见效。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