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同外感热病作斗争的临床实践中,经过千百年的漫长历程,无数人的不断努力,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现先从第一阶段说起。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古典医学巨著,其中已有关于温病的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素问·热论篇》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作”。《素问·刺志论篇》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等等。

在和《内经》同时代而稍晚的古典医籍《难经》中,也有关于温病的记载。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从《黄帝内经》和《难经》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对温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某些病名已有所认识,但对其辨证施治,却还没有专门论述。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