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身热口渴,泻利频繁,大便黄臭而稀,肛门灼热,舌苔黄,脉数。

【病机分析】本证乃热迫大肠,津液下渗之候。里热盛而津伤,故身热口渴。大肠热盛,又不燥结成实,而迫津液与粪便一同下渗,则泻利频繁,大便黄臭而稀,正如《内经》所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热邪下迫,故肛门灼热。热邪上蒸,则舌苔黄。里热鼓动气血,故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葛根半斤(三钱) 炙甘草二两(一钱) 黄芩三两(三钱) 黄连三两(三钱)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方论】本方原为治疗伤寒表证未解,误用下法,邪热内陷,而成协热下利之剂。温病热迫大肠,泻利频繁,用之疗效亦佳。

方中葛根解肌清热,生津止渴,升清气而止泻利。黄芩、黄连清热止利。甘草甘缓和中,调合诸药。

本证与热结旁流均有下利,且均气味恶臭。然热结旁流是大肠燥热,内有燥屎,津液下渗,故见下利稀水而腹满痛拒按。本证无燥屎内结,而是肠热下迫,大肠津液与粪便一齐渗下,故大便黄臭而稀,内有粪便,二者病机不同,治法亦异。

【验案】肠热下痢

方某男 4岁 1937年4月15日初诊

麻疹透见四日,昨日大便作泄,日行五六次,便中带有脓血,身热较甚,体温38.4℃,神志欠佳,腹中作痛,大便气坠不畅,家属焦急特甚,故夜间来寓求医。

望之遍体麻疹透发甚佳,体温38.5℃,两手指纹色紫至气关,两手脉象滑数有力,尺部滑实,舌苔黄厚。小便短少,观其大便色深黄黏稠,似带脓血,腹中微痛,仍时咳嗽,夜间不能安静睡眠,手足心灼热特甚。此温热卫营合邪,疹毒特重,病中饮食失当,胃肠积滞蕴郁化痢,属麻疹合并痢疾之证。治须外以宣透其疹,内以泄化其滞,切不可再予饮食,必须慎食忌口,否则因循增重,而导致本不胜病。嘱病儿之母,一定只吃素稀粥,俟烧退痢愈始可逐渐增些饮食,否则仍变坏证,莫谓言之不喻也。

荆穗炭3克 葛根1.5克 黄芩4.5克 黄连3克 生甘草3克 焦山楂6克 二剂

二诊 1937年4月17日

身热渐退,体温37.8℃,神志甚佳,麻疹似将透齐,昨日大便三次,后坠沉重已减,大便仍黏色深,腹痛亦有好转,两手指纹紫色较淡,已降至风关,两手脉象滑数,咳嗽较前大减。麻疹透齐已还,胃肠积滞渐化,舌苔黄厚渐轻,再以疏调胃肠,兼以导滞。

荆穗炭3克 葛根1.5克 黄连3克 赤芍6克 黄芩3克 炙甘草3克 焦山楂6克 二剂

三诊 1937年4月20日

身热已退净,体温36.5℃,麻疹已愈,腹泄未作,昨日大便已正常,仅一次,夜间睡眠甚佳,指纹已降至风关,脉象濡滑。疹邪已愈,胃肠滞热亦轻,再以调理胃肠,以善其后,饮食寒暖千万小心,忌生冷荤腥之物。

蝉衣3克 僵蚕3克 黄连3克 焦麦芽6克 炙草3克 二剂

四诊 1937年4月23日

诸恙皆愈,眠食如常,体温36.6℃,指纹脉象皆如常。停药慎食二周,避风凉,慎起居,以清淡饮食为消息。

【按】疹痢并病,皆属滞热,治之必以祛热导滞为主,俟滞热祛,蕴热轻,疹必透,切不可用辛宣透发,也不可急于猛攻,否则影响疗效,迟延愈期。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