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病理学的经典方法是内分泌疾病病理诊断的基础,病理标本的常规染色和光镜检查仍然是大多数内分泌疾病(尤其是炎症和肿瘤)的最常用诊断方法。鉴于内分泌病理在病因和激素分泌功能诊断上的特殊需要,本节仅重点讨论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等一些特殊的诊断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免疫组化是在组织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诊断病理的常用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以已知的特异性抗体与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相应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然后以适当的方式显示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从而达到对组织或细胞中的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甚至定量的研究。根据抗体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组织化学技术(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和葡萄糖氧化酶)、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免疫金法在快速诊断方面有良好应用前景

现代免疫组织化学起源于胶体金技术,免疫金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应用于病理诊断中。免疫金法是将胶体金颗粒(直径>20nm)标记在第二抗体或SPA蛋白上,反应过程中不需要经过显色步骤,利用胶体金本身的显色特点,结合抗原抗体结合技术检测特异性的待测物,尤其在医学检验的快速诊断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前景。

多重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癌基因/抗原分布/肿瘤血管浸润

在内分泌病理中,应用最多的是多重免疫组化法。多重免疫组化法是根据多个染色系统显色剂的差异加以组合,以不同的颜色反应来代表不同的阳性定位和(或)定量。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双重染色,主要用于检测肿瘤细胞中不同癌基因和抗原的分布以及肿瘤细胞与血管浸润的关系、激素分泌细胞的分布和激素种类等的鉴定。现已有用三重或四重染色获得成功的报道。各种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直接影响着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免疫组化方法的敏感性高低依次为:蛋白A-金放大法(双PAG) >免疫金银法(IGSS) >免疫胶体金染色法(IGS)>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法) >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连结法(ABC) >葡萄球菌A蛋白法(ASPAPAP) >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PAP) >间桥法>间接法>直接法。

直接法因敏感性低,抗体种类受限而被淘汰;间桥法用于免疫组化染色的敏感性不高而且间接法的染色过于复杂,已被PAP取代;SP法由于链霉菌抗生物素的等电点近中性,不与组织中的内源性物质发生非特异性结合,因此背景清晰,放大效果好,所需抗体量小,敏感性较ABC高4~8倍,比PAP 高25~50倍,其应用最为广泛;双PAG、IGSS和IGS的敏感性均高于SP法,IGSS的敏感性较SP法又提高了50倍左右,其缺点是容易产生非特异性背景。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