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增生组织周围可形成假包膜,易被误诊为多发性甲状旁腺腺癌。原因未明的甲状旁腺增生导致原发性甲旁亢,主要见于MEN患者或阳性MEN家族史者。约30%主细胞增生患者有家族性甲旁亢或18%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1和MEN2a型),几乎所有家族性甲旁亢均为主细胞增生。增生的甲状旁腺可累及一个、数个或所有腺体,可伴或不伴囊性变。镜下常全为主细胞成分,很少有嗜酸性细胞,小叶结构保存。细胞常呈条索状、团块状或腺泡样结构,间质中有少量或没有脂肪。电镜下细胞内糖原减少,粗面内质网丰富,核糖体增多,高尔基体发达,分泌颗粒增多。细胞膜有多量指状突起。可为局限性增生灶,或呈均匀一致性增生。局限性增生时,应与腺瘤鉴别。另一种主细胞增生称为假腺瘤样增生,增生灶仅局限于一叶甲状旁腺,其余腺体的大体检查正常。此外,隐蔽性甲状旁腺增生,表现为4个腺体近乎正常大小。但在电镜下,可发现这些貌似正常的腺体的主细胞也有PTH分泌增多。

透明细胞增生非常少,无临床病史,亦不伴MEN家族史。所有甲状旁腺均明显增大,一般约20~70g。文献报道最重者达125g,常伴囊肿形成。透明细胞呈一致性增生,细胞大而透明,直径10~40μm,电镜下可见细小的嗜酸性颗粒,胞质中含有较多0.2~2.0μm的空泡,线粒体小,胞质中还可见到介于分泌颗粒与空泡之间的大颗粒样结构。

甲状旁腺增生、腺瘤和腺癌的鉴别

甲状旁腺增生、腺瘤和腺癌的鉴别

由于维生素D缺乏、肾脏疾病等所致的继发性甲旁亢患者的甲状旁腺呈均匀性增生,增生的细胞以主细胞为突出,但亦可见过渡型及成熟型嗜酸性细胞增生。三发性甲旁亢的特征性形态变化在粗面内质网,其他变化可类同于继发性和原发性甲旁亢。

甲状旁腺腺瘤大多为单发,且多位于下甲状旁腺,甲状旁腺腺瘤一般较小,重0.5~5.0g,但巨大腺瘤可超过20g。肿瘤有完整的包膜。生长较快的肿瘤组织内有出血、坏死、囊性变以及间质纤维化和钙化。根据主要细胞的成分不同,腺瘤分为四种类型:

  1. 主细胞腺瘤(chief cell adenoma):较多见,细胞排列成小腺体状或实性团,类似甲状腺胎儿型腺瘤,腔内含粉红色液,瘤细胞较小。有时细胞核的变异较大,大小不等,甚至出现巨核细胞,但核的异型和增大不能视为恶性的依据。电镜下瘤细胞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颗粒比较明显,部分瘤细胞内有纤毛和环形层状小体(annular lamella),具一定特征性。
  2. 透明细胞腺瘤(clear cell adenoma):瘤细胞呈巢状,腺状排列,细胞边界清楚,胞质透亮,细胞核圆形,大小一致。由透明细胞构成的功能性腺瘤极为罕见。
  3. 嗜酸性细胞腺瘤(oxyphil cell adenoma):细胞多角形,含丰富的嗜伊红颗粒状胞质。嗜酸性细胞腺瘤至少90%以上的细胞为嗜酸性细胞。该腺瘤可有功能,约占功能性腺瘤的3%~5%,高血钙可刺激嗜酸性细胞转变和分泌甲状旁腺激素,引起原发性甲旁亢。
  4. 混合性腺瘤(mixed cell adenoma):由以上各种细胞混合组成的肿瘤。

从组织学上甲状旁腺增生和腺瘤的鉴别常较困难,上表有助于甲状旁腺腺瘤与增生的鉴别。

甲状旁腺腺癌伴有甲旁亢者占2%左右。部分甲状旁腺腺癌发展缓慢,早期手术切除可获痊愈,但部分病例发展迅速,伴远处转移,如肺、肝、骨等。甲状旁腺腺癌所致的甲旁亢,与其他病变所致者常无明显差别。大体标本上见:大部分甲状旁腺腺癌累及一个甲状旁腺。肿块硬而大,1.3~6.2cm大小,形状不规则,分叶或有伪足,常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包膜被侵犯。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团块状或索梁状排列,围绕血管形成假菊花团。癌细胞大,核大而深染,核质比例和细胞核直径增大,有核仁及核分裂象。肿瘤如有局部粘连、浸润,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有肯定的血管和淋巴管侵犯,存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血清钙水平很高以及出现肿瘤性坏死,这些形态特点可判为恶性。电镜下:癌细胞核仁不规则,胞质内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多,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均发达,有层状环形小体,PTH反应可为阳性或阴性。(范松青)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