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碘缺乏所致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无论是治疗还是预防均采用补碘措施。当碘的供应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量时,将产生一系列包括甲状腺功能和机体发育的异常。严重缺碘可导致甲状腺肿大、呆小症、脑功能障碍、生育率下降、围生期死亡和婴儿死亡率增加。目前世界上碘缺乏病(IDD)高危人群至少有10亿之多,欧洲国家就有5千万~1亿人口,且多数是生活在工业不发达的边远山区,同时碘缺乏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仍然是构成可预防性脑功能障碍疾病的常见原因。孕妇、胎儿、新生儿和小儿是碘缺乏病最重要的易感人群。饮食碘供不足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呆小症的主要原因,降低IDD发病率的关键在于预防。

普及碘化食盐为碘缺乏症的法定方案

食用碘盐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补碘方法。我国最先是在20世纪60年代从北方个别省份开始,到70年代所有缺碘地区均供应了碘盐,80年代以后基本控制了碘缺乏病,到90年代中期已在全国实现全民供碘。加碘后新生儿的死亡率、死胎率和流产率均大为降低;甲状腺肿患病率下降,没有新生儿呆小病发生;出生的儿童智商得到提高。食盐是碘最好的载体,只要碘盐中碘浓度是稳定的,推广碘盐后则可很快控制本病。缺碘时孕妇甲状腺肿和甲减及胎儿和新生儿甲减患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孕期碘的补充亦非常重要。流行地区居民尿中碘排出少,甲状腺摄131I率高,说明体内缺碘处于“碘饥饿”状态,对于缺碘地区的居民来讲,要永久食用碘盐,一旦停用,仍会复发。

碘盐中的碘浓度

食盐中的加碘量应适中,其影响因素有:①个体每日对碘的需要量以碘离子计算,公认的供给标准为150μg/d;②当地的缺碘程度可以通过尿碘来判断,正常尿碘应大于100μg/L;③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因地区、习惯而异,一般为6~20g,北方高于南方,平均10g;④烹调习惯;⑤食物中有无致甲状腺肿物质,如有则碘的供应量需提高。

碘盐中的含碘化合物

目前碘盐中所采用的碘化物有两种:碘化钾(KI)和碘酸钾(KIO3)。由于碘化钾在日光下、高温下、潮湿及酸性环境下易氧化或挥发而使碘丢失,因此世界多数国家都使用碘酸钾,后者不易挥发,在高温、潮湿条件下化学性质稳定。我国在历史上曾使用过碘化钾作为碘盐,从1989年起,根据专家建议,已改用碘酸钾。

其他补碘方法用于特殊患者或特殊人群

补碘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防治措施,碘供不足或中断,则会使得到控制地区的碘缺乏病发生率回升,因此该病的防治过程中还需进行监测。

碘化用水

即把碘化物按一定比例投放供水系统,这种对限定地区的人群进行补碘,在泰国和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使用过,也收到了控制碘缺乏病的效果。由于饮用水仅占总供水量的1%~2%,因此全部供水系统内加碘显然是一种浪费。另一种办法是向饮用水中放入一种可以缓慢释放碘的缓释器,这在我国的某些地区使用过。例如,碘管把碘化物放入塑料管内,塑料管壁上有微孔;碘砖把碘酸钙放入高岭土中烧制成小砖块。把碘管或碘砖放入盛水容器中,缓释器中的碘可以微量、持久地进入水中,达到补碘作用。一般按1∶109配制。

碘化食品

多吃含碘食物,如紫菜、海带及海产品等。碘化糖果、碘化饼干、碘化酱油(包括鱼酱、豆酱等)等碘化食品在特定人群、特定地区可以发挥补碘作用。荷兰、澳大利亚曾经将碘化面包作为主要补碘措施普及,在防治碘缺乏病中起过一定作用。我国新疆、云南曾分别试用过碘化面粉、碘化大米。在我国西藏还使用碘化砖茶,由于藏民有每日饮奶茶习惯,而且喜用砖茶,因此在茶砖内加入碘化物也可以在大范围人群内进行补碘。

其他药物

复方碘口服溶液通常每日服用1滴,约0.06ml碘,连服30天,休息10日,而后可重复服用。这种办法费用低,使用简便,对小范围内的人群或暂不能推广碘盐的地方可以使用这种防治方法。玻利维亚的一些地方采用过这种方法。碘化钾或碘酸钾片剂、糖丸、糖浆等制剂可用于孕妇、乳母和婴幼儿。孕妇(孕3个月以后)不宜服用碘油;婴幼儿没有合适的碘油剂型,这部分人群不愿接受注射治疗,但补碘对他们又非常重要,足够的碘供应对下一代的智力发育至关重要;因此这些剂型是适宜的,可接受的。缺点是每天或间隔数日就需服用,不宜在大量人群中推广使用。(王晓岳 张红)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