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由皮质和髓质组成,两者的起源不同。一般认为,皮质起源于中胚层,髓质起源于外胚层。

肾上腺皮质起源于体腔中胚层

肾上腺皮质来自排列于生殖嵴附近的体腔内层的中胚层细胞。至妊娠2个月,神经外胚层细胞移行进入原始皮质而形成髓质,开始形成胎儿肾上腺。至妊娠中期,肾上腺体积随血管增多而迅速增大,甚至暂时超过肾脏体积。至妊娠4~6个月,肾上腺外表的一薄层皮质细胞发育趋于成熟,形成永久性皮质。肾上腺内部的胚胎皮质含肾上腺细胞团的大部分,出生时相当于肾上腺体积的3/4。出生后,胚胎皮质迅速退化,至出生2个月左右仅占1/4,1岁左右消失。Bocian-Sobkowska等发现,胎儿出生后的胚胎肾上腺退化可分为两个时期:出生至2周龄时退化很快为快速退化期,而从2周龄至1岁龄为缓慢退化期。在快速退化期,胚胎肾上腺从8017ml(38例)降至248ml(容量从70%降至3%),肾上腺实质细胞数从3×109降至0.15×109(总数从40%降至5%)。

退化过程的实质是细胞大量凋亡(凋亡指数0.20~0.30)和出血性变化,而永久性皮质不断增殖。至出生时,已形成皮质球状带和束状带。胚胎皮质退化和永久性皮质增殖使肾上腺的总重量在出生后迅速下降(1岁时降至3~4g),这可能与来自胎盘的雌激素和母体垂体ACTH的急促消失有关。此后,肾上腺的生长与躯体生长平行。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在出生后第1年开始发育,出生后第3年永久性皮质发育完成,形成由外而内的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青春期前,肾上腺发育极慢,整个变化以皮质为明显。类固醇生成因子-1(steroidogenic factor-1,SF-1)属孤核受体(orphan nuclear receptor),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发育、类固醇生成调节所必需。胎儿肾上腺发育主要受胎儿-胎盘自身的CRH/ACTH系统、GHRH-GH-IGF-1/IGF-2和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系统(IGFs-TGFβ-bFGF等)调节。

肾上腺髓质起源于神经嵴外胚层

起源于神经嵴的外胚层细胞向两侧移行,分化成交感神经细胞和嗜铬细胞。交感神经细胞形成脊柱旁和主动脉前交感神经节,节后交感神经元由此逐渐生长发育。嗜铬细胞则向发育中的肾上腺皮质移行并进入皮质内,形成肾上腺髓质。另一部分与交感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外胚层细胞形成了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群或嗜铬体。肾上腺外嗜铬细胞大部分位于腹主动脉前交感神经丛或脊柱旁交感神经链处。在胚胎期,嗜铬细胞呈多处分布;保留到成年期者一般只有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外胚层细胞-神经系统-嗜铬细胞间在发生学上密切相关,此为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胚胎学基础。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