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黏液呈现稀薄-延展性增加-黏稠混浊的周期变化

由于雌激素的作用,卵泡期宫颈黏液分泌量稀薄、透明,排卵前达高峰,黏液延展性增加,能拉成丝,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干燥后镜下可见羊齿状结晶(fern-like crystals),于月经周期第6~7天出现,排卵前最典型,显示高度雌激素反应。排卵后,经孕激素作用使黏液分泌减少,变得黏稠混浊,羊齿状结晶逐渐消失。临床上可通过测定拉丝度和羊齿状结晶来估计雌激素分泌的情况。羊齿状结晶缺乏是雌激素分泌不足(宫颈内膜刺激不足)或孕激素分泌过多(抑制宫颈内膜分泌)的结果。若在整个月经周期均可见羊齿状结晶,提示为不排卵周期或孕酮分泌不足。

生育期子宫内膜呈现分泌期-增殖期-黄体期周期变化

随着卵巢的周期性活动,女性生殖管道也发生周期性改变。卵泡期由于雌激素作用,子宫内膜呈增殖期变化。排卵后,黄体形成,在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未孕时,黄体退化,雌、孕激素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支持,坏死脱落并出血。在月经周期中,功能层(海绵层及致密层)有周期性脱落,并由基底层再生新的内膜。一般将月经周期分为三期。

增生期或卵泡期

月经后子宫内膜开始修复。上皮细胞从剥脱的内膜腺体的断端增生,向上覆盖子宫黏膜表面。月经周期的第5~7天为增殖的早期,内膜较薄、腺体短直、稀疏,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核圆,血管平直。随着雌激素不断刺激,内膜增厚3~4倍,腺体增生弯曲,细胞呈柱状,间质致密,核明显,血管呈螺旋状。雌激素受体的表达逐渐增加,晚期达高峰,孕酮受体在增生晚期开始增多。

分泌期或黄体期

从排卵开始,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为分泌期,由于雌、孕激素作用,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弯曲、扩张,腺上皮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出现许多糖原空泡、分泌颗粒、腺腔内有大量黏液。螺旋小动脉更蜷曲,间质疏松、水肿,间质细胞增大,胞质丰富。

月经期

正常生育妇女平均约每28天行经1次,从月经的第1天算起,第1~4天为月经期,由于雌、孕激素减少,螺旋动脉收缩,组织缺血,内膜萎缩、坏死脱落和出血。

阴道黏膜呈现表层细胞角化周期变化

卵泡期,雌激素逐渐增加,阴道上皮增殖,表层细胞增多、角化,细胞富有糖原,角化程度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排卵后,孕酮除使阴道上皮增殖外,还大量脱落(以中层细胞为主)。临床上可通过阴道细胞涂片来观察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月经周期中,脑垂体、卵巢、子宫内膜、阴道涂片、宫颈黏液及基础体温的周期性变化参见下图。

 月经周期中脑垂体-卵巢-子宫内膜-阴道涂片/宫颈黏液及基础体温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周期中脑垂体-卵巢-子宫内膜-阴道涂片/宫颈黏液及基础体温的周期性变化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