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妇女的基础体温能间接反映卵巢功能。此法简便,被广泛应用于估计有无排卵及黄体发育状况。
 

基础体温测定判断排卵

基础体温是机体维持基本活动(静息状态)所产生的体温。体温平衡由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控制全身代谢活动来维持。孕酮有致热作用,排卵后卵巢所分泌的孕酮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基础体温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在正常排卵的妇女,于月经周期中排卵前后,基础体温随孕酮浓度变化而相应变化,即形成卵泡期较低而黄体期较高的双相基础体温。

人的体温经常受体内外环境变化(如活动、饮食等)的影响。若取静息状态下基础体温,应经夜间充分休息后,初醒尚未起床活动前测定较为可靠。若为夜间工作者,也可将足够睡眠(6~8小时)后的测定值作为基础体温。多采用口温测定法,用摄氏或华氏温度计均可,但记录曲线表必须有一定的规格,即每天1小方格对应0.1℃或0.2℉。此外,在表中尚需注明一切外来因素如性生活日期、阴道出血(包括月经的日期、血量多少)、手术、发热及夜班等。基础体温表现为正常型和单相型或黄体功能不全型3种。

  1. 正常基础体温曲线:具有正常排卵功能的妇女,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期(即卵泡期)基础体温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约36.5℃;后半期(黄体期)的基础体温上升0.3~0.6℃,维持在37℃约12~16天,呈双相型。
  2. 单相型基础体温曲线:若卵巢无排卵功能则表现为单相型,即整个月经周期呈持续低温相,无排卵后高温相。约12%~20%具有正常排卵型的基础体温呈单相,此外尚有些双相基础体温,伴有排卵型的分泌期子宫内膜,但卵泡并未破裂,无排卵,即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e syndrome,LUF)。因此,基础体温只能作为判断排卵功能的初步辅助方法。
  3. 黄体功能不全型基础体温曲线:较高体温相持续不足12天或较高体温相持续时间延长,体温回降不良,基线波动明显,提示为黄体过早萎缩和黄体期过短,见于功能性子宫出血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孕酮退化不良。较高体温相体温上升不足0.4℃,且基线波动明显,或较高体温相转变时间≥48小时,提示黄体功能不全、发育不良或孕酮分泌不足;低温相延长(20~23天)见于卵泡成熟障碍所致黄体功能不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绝经前期卵泡成熟不良或多囊卵巢LH/FSH比例升高时,为继发性黄体功能不全(8~10天)。

单相型和黄体功能不全型基础体温提示排卵功能障碍

  1. 掌握排卵期:一般认为,排卵发生在基础体温转变期,即低温上升前后2~3天(围排卵期)。基础体温上升4天以后至月经来潮前的一段时间,若有性生活,不易受孕,故称为安全期。在月经干净后至基础体温上升前3~4天为相对安全期,因为在此时段内,无法预计基础体温上升日期,而且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可存活3~4天,因此即使在基础体温上升前3~4天有性生活,仍有受孕可能。
  2. 闭经鉴别诊断:通过测定基础体温了解有无排卵功能及黄体的发育状况,协助闭经、月经不调与不孕的诊断与治疗。从基础体温的曲线变化可以区分月经的类型。如无排卵月经,其特点是单相型曲线,虽有不规则微小波动,但与月经周期无明确关系。排卵性月经的基础体温呈双相。闭经患者可根据体温的双相性,鉴别是子宫性或卵巢性闭经。体温呈双相者系子宫性闭经,反之为卵巢性闭经。
  3. 疗效评价:通过基础体温可以了解促排卵药物治疗效果。例如原发性不孕者用氯米芬100mg/d,共5天,停药7天后基础体温开始上升,9天达高峰,13天下降同时月经来潮,提示氯米芬(氯菧酚胺)促排卵成功。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