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

WHO诊断贫血的血红蛋白标准为:成年男性低于130g/L(13g/dl),成年女性为低于120g/L(12g/dl),孕妇低于110g/L(11g/dl)。血红蛋白在80g/L(8g/dl)以上,红细胞比容在30%以上,一般可以拔牙。慢性贫血者因机体已有良好适应性和代偿功能,即使血红蛋白较低,也能耐受一般手术。

(1)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检查时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均减少,凝血时间延长。如经治疗已缓解且血红蛋白在80g/L(8g/dl)以上者,可以拔牙。

(2) 巨幼细胞性贫血:如贫血不严重,对拔牙耐受性好。

(3) 缺铁性贫血:贫血不严重者可耐受拔牙。

(4) 溶血性贫血:术中或术后有发生溶血危象或肾上腺皮质危象的可能。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如低于1×109/L时,易引起严重感染和影响伤口愈合,应避免拔牙和手术。如中性粒细胞在(2~2.5)×109/L,或白细胞总数4×109/L以上,患者可耐受拔牙。

白血病

为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约占癌肿构成比的5%左右。

(1)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骤,以全身疼痛、高热、出血、进行性贫血为主要症状。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中度增多,有大量原始白细胞出现。为拔牙的禁忌证。

(2) 慢性白血病: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多数慢粒患者经治疗而处于稳定期者,如必须拔牙,应与专科医师合作,并预防感染及出血。

出血性疾病

(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脾脏无明显肿大,骨髓巨细胞增多。急性型常见于儿童,突然广泛、严重的皮肤及黏膜出血,此时不可拔牙。慢性型较常见,起病慢,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拔牙应选择血小板在50×10 9/L以上进行,并注意预防出血,手术时注意止血。

(2) 血友病:特征为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皆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血友病应避免拔牙,如须拔牙,应住院进行。术前应先经内科医生治疗,每日输入少量新鲜血或血浆,也可输入抗血友病球蛋白,待凝血时间基本正常后再行拔除。术中创伤应力求最小,缩小创口,术中术后严密观察及补充所缺乏的因子,直至伤口愈合。对于拔牙后出血不止的患者,除输血或凝血因子外,局部出血应使用吸收性明胶海绵、碘仿纱布或加各种止血粉压迫止血。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