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球菌对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都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男性的前尿道和女性的宫颈很容易受到侵袭。淋球菌进入上皮细胞后,在细胞内增殖,导致细胞崩解后再感染其他新的细胞,在淋球菌内毒素与补体、免疫球蛋白等的协同作用下,再加上局部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死亡、上皮细胞的坏死和脱落,于病灶处产生化脓性的炎症反应。淋球菌扩散、上行可引起后尿道炎、上生殖道和其他部位感染,亦可发生血行散播性淋球菌感染。淋病的治疗应遵循及时、足量、规则用药的原则,一般应同时用抗沙眼衣原体药物。

临床特征与鉴别诊断

临床特征

淋痫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阴道交、肛交、口交均有传播的可能,但通过口交传染的危险性小于阴道交和肛交。淋球菌感染的危险性随着性伴数量及性活动的次数增加而增加,女性被感染的危险大于男性。通过污染物间接传染女性特别是幼女存在一定的可能,常见四肢及被侵犯关节四周出现红斑基础上的坏死小脓疱。淋球菌并可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多发性关节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脑膜炎及皮肤损害等散播性淋病。淋病孕妇可通过宫颈上行至羊膜腔感染胎儿,分娩时还可以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眼结膜和皮肤。

鉴别诊断

淋病的诊断需依据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出现前有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或性伴感染史,与淋病患者的密切接触史、儿童受性虐待史及新生儿母亲有淋病史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男性患者尿道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见多形核白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阳性可诊断男性淋菌性尿道炎,其他淋病需经细菌培养鉴定进行确诊。淋病应与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相鉴别,同一患者也有可能同时患有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因此诊断淋病并不能排除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存在。对于女性病人,淋病还应与阴道滴虫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细菌性阴道病等阴道感染鉴别。

按照由原卫生部下发的《淋病诊断标准》(WS 268-2007)的要求,诊断任何一例淋病必须有实验室的检测依据。对于男性淋病患者可以采取涂片法检测,经革兰氏染色后,男性分泌物阳性检出率可达98%。对女性患者则需要采取细菌培养的方式,因为女性涂片法检测宫颈分泌物的阳性检出率只有50%~70%。其他部位的标本,如直肠拭予和咽拭子等均需采用细菌培养的方式加以诊断甄别。目前核酸扩增技术检测淋球菌发展比较迅速,这类技术具有敏感、特异、相对快速等特点,适合在具备基因诊断实验室资质的医疗单位开展。

近年来,淋球菌耐药菌株时有发现,特别是多重耐药的淋病奈瑟菌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淋球菌培养的同时作药敏试验可以发现和监测耐药菌的流行情况,同时指导临床用药。

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

淋病的治疗应遵循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及时、足量、规则用药的原则。并根据不同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淋病时还应同时治疗沙眼衣原体等其他合并感染的性传播疾病,治疗后应进行随访复查。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应对性伴进行治疗。

治疗要点

淋病的治疗不仅仅是为了治疗淋病病症,淋病的治疗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治疗,如果离开这一要点治疗淋病,那么往往会导致复发,或者是治疗不愈!青霉素和四环素目前已不作为治疗淋病的推荐药物,耐喹诺酮淋球菌已在我国出现,且耐药菌株比率逐年增高,在临床上亦常可见到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淋病失败的病例。对喹诺酮耐药性不清楚的地区,在给患者应用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治疗时,需密切随访,观察疗效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治疗失败。

目前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大多为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无并发性淋病患者经规范治疗后,一般不需要复诊作判愈试验。治疗后症状仍然持续者应进行淋球菌培养,并做药敏试验,以再选择有效的药汤进行治疗。在淋球菌感染治疗结束的2周内,在无性接触的情况下,一般符合下述标准为治愈:一是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二是在治疗结束后的4~7天内从患者患病部位取材做淋球菌检查为阴性。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6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