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口腔常驻微生物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一般不引起感染,当多种原因如糖尿病和免疫系统疾患等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发生感染,如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现已知念珠菌属有150余种,其中有7种可致病,白色念珠菌致病性最强,临床最常见。念珠菌是条件致病菌,随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且糖尿病的病情难以控制。真菌感染日益增多,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口腔念珠菌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白色念珠菌是单细胞酵母样真菌,革兰阳性染色。是主要念珠菌病致病菌,有80%的正常人口腔带菌,为以芽生孢子型存在的酵母型念珠菌,不致病。但当致病因素存在时,白色念珠菌孢子可繁殖长成菌丝型即可致病。致病诱因包括:

  1. 因患慢性及恶性疾病而抵抗力低下;
  2. 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造成白细胞吞噬功能下降;
  3. 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
  4. 免疫功能缺陷;
  5. 缺铁性贫血;
  6. 糖尿病患者血液、组织及口腔唾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高及口腔干燥;
  7. 口腔卫生不良的戴义齿者及过量吸烟者。

原发性口腔念珠菌病是指无任何全身疾病和口腔黏膜病,仅因局部诱因发病,如义齿、口腔内矫治器及吸烟等诱因致病。继发性口腔念珠菌病是指全身疾病或其他口腔黏膜病的基础上患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

口腔念珠菌病按发病部位可分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口角炎、念珠菌唇炎及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自觉症状有口干、味觉异常、烧灼感及轻微疼痛。

念珠菌口炎临床分为如下四型。

  1.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俗称“鹅口疮”,多见于婴儿,可因分娩过程中感染引起,成人中久病体弱者偶见。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以颊、舌、软腭及唇黏膜为主;严重患者可见累及扁桃体、咽部、食管及气管。白色念珠菌菌丝和坏死脱落上皮形成乳白色绒状膜。轻者病变周围的黏膜正常,重者四周黏膜充血呈红色,绒状膜附着不够强,稍微用力可剥离,暴露出红色糜烂面,可发生渗血,不久会形成新的绒状膜。
  2. 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又称抗生素性口炎,多见于成年人。因大量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皮质激素的患者,常患有消耗性疾病,如血液病、糖尿病及肿瘤化疗后。黏膜呈弥散型红斑,舌黏膜常见,且呈鲜红色,两颊、上腭及口角也可发生红斑。
  3. 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又称义齿性口炎,多发生于戴义齿的患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患者与义齿接触的黏膜呈亮红色水肿,常伴有黄白色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绝大多数伴有口角炎。
  4. 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常见颊黏膜呈白斑样增生,或舌背部及上腭呈肉芽样增生。菌丝侵入黏膜,黏膜上的假膜附着紧密,不容易脱落。病理学检查可见上皮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恶变可能性大于4%,老年患者应尽早活检确诊。

口腔念珠菌病诊断要点

  1. 询问抗生素及激素用药史,免疫性疾病和糖尿病病史。
  2. 根据各型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
  3. 口腔黏膜病损处或义齿组织面做涂片染色,镜检念珠菌菌丝和孢子。
  4. 培养法:接种培养后镜检。
  5. 免疫法:检测血清和唾液抗念珠菌荧光抗体滴度。
  6. 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应活检。

鉴别诊断:急性球菌性口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球菌引起,可发生于口腔任何部位的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大量纤维蛋白原从血管渗出,形成灰色假膜,涂片镜检或细菌培养确定病原菌。

口腔念珠菌病临床治疗

局部治疗为主,严重病例辅以全身治疗。

  1. 改善口腔中的内环境,使pH值偏碱性,用弱碱性3%~5%的碳酸氢钠水溶液漱口。
  2. 义齿用2%氯己定或制酶菌素浸泡并保持清洁。
  3. 病情严重者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如疗效不显著应手术切除。
  4. 针对诱因进行治疗,如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免疫缺陷患者应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6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