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7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

室性并行灶周围显性折返伴折返径路内反向文氏现象

心电图特征

V1导联连续记录,心电图有以下特点:

  • 室性早搏的偶联间期不等,E1为室性融合波,E3、E4R'振幅稍高,可能伴有轻度的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 成对室性早搏的E-E间期为0.43s、0.47s,连续出现3次异位搏动的E-E间期为1.00s、0.55s;
  • 其余相邻的两个异位搏动的E-E间期分别为1.54s、1.98s、1.94s、1.56s、5.15s。

精解与讨论

室性并行灶周围显性折返伴折返径路内反向文氏现象的心电图诊断条件:

  • 异位搏动的偶联间期不等;
  • 有多个成对早搏,其E-E间期为显性折返周期,并且由长到短,直至异位搏动消失,且能重复出现;
  • 长E-E间期不是成对早搏E-E间期的倍数,而是所测得并行灶基本周期的倍数和余数,其余数为成对早搏E-E间期的倍数。

从梯形图解中可知,长E-E间期1.94s、1.98s、5.15s为0.97~1.03s的2~5倍,故E4-E5间期1.00s即为并行灶的基本周期。长E-E间期1.54s、1.56s不是成对室性早搏E-E间期0.43s、0.47s的倍数,而是并行灶基本周期的长度加上余数0.55s,而余数恰好与E5-E6间期相等,故0.55s为显性折返周期,表明E5外出时在并行灶周围产生折返并重整并行灶节律,同时亦传出心室形成折返心搏E5;并行灶发放的第2、8个激动(梯形图E行中所标的2、8数字)外出时,恰逢心室肌处于窦性搏动后的绝对不应期而未传出,但在并行灶周围产生连续数次折返并激动心室形成显性折返心搏E2、E3及E8、E9,且重整并行灶节律,折返激动在并行灶周围的折返径路内传导速度逐渐加快,引起折返心搏E-E间期由0.55s→0.43~0.47s,逐渐缩短,直至第3次折返激动遇及心室肌、并行灶节律点的不应期而终止,显示并行灶周围折返径路内呈2:1~3:2反向文氏现象。

心电图诊断

  • 窦性心律;
  • 频发单个、成对室性早搏;
  • 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
  • 室性并行灶周围显性折返伴折返径路内2:1~3:2反向文氏现象。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ecg/lcecg/20li/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