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各种心电现象及综合征心电图

  • 首页
  • 心血管
  • 心电图学
  • 临床心电图详解与诊断
  • 心律失常与其心电现象
  • 各种心电现象及综合征心电图
    • 心尖现象

      心尖现象又称为孤立性负T综合征,是指倒置的T波发生在V4导联,偶见于V4、V5导联,右侧卧位时,可使倒置的T波恢复直立。可能因心尖与胸壁之间的接触干扰了心肌的复极程序有关。多见

      1
    • 趋同现象、钩拢现象

      心脏内有两个节律点,当其频率互差<25%时,易出现趋同现象,即频率较慢的节律点逐渐增速,接近于频率较快的节律点,直至相等,形成等频率搏动,这种现象称为趋同现象或“同步化&rdqu

      2
    • 拖带现象

      拖带现象指心脏超速起搏使原有的心动过速频率加速到起搏频率,并随着起搏停止或起搏频率减慢到原有心动过速频率以下时,心动过速的频率亦即恢复到原来的频率。发生部位:心房扑动

      3
    • 电紧张性调频现象

      窦性或异位搏动通过电紧张影响对并行灶激动的发放起着促进(加快)或延迟(减慢)的调频作用,使显性并行搏动之间缺乏倍数关系,这种现象称为电紧张性调频现象。其心电图特征及诊断,请见

      4
    • 节律重整现象

      当心脏内有两个节律点且无传人保护机制时,频率较快或占主导地位的节律点(重整节律点)被另一节律点的冲动(干扰节律点)所侵入,触发无效除极并复位,主导节律点以此为起点,以原有的节律

      5
    • Ashman现象

      长-短周期后易出现心室内差异性传导的现象,称为Ashman现象。因传导组织不应期的长短与前一心动周期的长短有直接的关系。若前面的R-R间期长,则产生相对长的不应期;反之,若前面的

      6
    • 长短周期现象

      房性、室性早搏易发生在较长的心动周期后,而较长周期后的早搏所形成的短偶联间期,则易引发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或心室扑动、颤动,这种现象称为长短周期现象(长-短周期现象)。发

      7
    • 短长短周期现象

      短长短周期现象由3个部分组成,第1个短周期是指第1个早搏的短偶联间期,接下来的长周期是指前者所形成的较长的代偿间歇,第2个短周期是指第2个早搏的短偶联间期,由此引发了室性或

      8
    • 奔放现象

      因起搏器电子元件失效或电池耗竭、线路不稳,引起脉冲频率突然增速(>120次/min)而出现心动过速现象,称为起搏器奔放现象。临床上还将起搏频率较原设置频率增快>15次/min,就考虑

      9
    • 钟氏现象(非时相性心房内差异性传导)

      基本概念:钟氏现象又称为非时相性心房内差异性传导,是指各种早搏后尤其是房性早搏后第1个或若干个窦性P波形态发生改变。发生机制: 早搏在心房传导束内发生隐匿性传导:由

      10
    • 二联律法则

      较长心动周期后易引发各种早搏(以室性、房性早搏多见),早搏后的代偿间歇又有利于下一个早搏的出现,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早搏二联律,这种现象称为二联律法则。发生机制: 主导

      11
    • 连缀现象

      一种心律失常发生的同时,已为其再次、反复发生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其持续稳定存在或演变成慢性心律失常,这种现象称为连缀现象。判断连缀现象时,应排除心律失常的进展性、器质性心

      12
    • 蝉联现象

      室上性激动下传心窒过程中,激动经一侧传导径路下传并使对侧传导径路出现连续隐匿性传导,使之发生持续的功能性阻滞的一种心电现象,称为蝉联现象。多见于两侧束支之间、房室结内

      13
    • 抑制与总和现象

      当一个激动单独到达某一抑制区时,虽然传导速度减慢,但尚能勉强通过,若此时又有另一个激动恰好从抑制区的另一个方向传来,则影响前一激动的传导使其不能通过抑制区,这种现象称为传

      14
    • 不应期回剥现象

      存在传导阻滞时,阻滞区远端出现一次异位激动(逸搏或早搏)后,可通过心动周期缩短引起阻滞区组织的有效不应期缩短,或者该异位激动使不应期提前结束,或者阻滞区两侧同时被激动的总合

      15
     36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