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金斯基现象是指处于高度抑制状态的传导组织在受到一次强刺激后,其传导功能得到暂时性地改善。它由易化作用及效应两部分构成。易化作用是指阻滞区远端受到异位激动强刺激后,原不能通过阻滞区的窦性激动却能意外地下传心室,为对侧促进传导(图A);效应系指易化作用引起心室夺获后,阻滞区应激阈值暂时降低,使窦性激动能意外地连续数次下传,为同侧促进传导(图B)。

韦金斯基易化作用及韦金斯基效应示意图

发生条件

  • 传导组织存在高度~三度传导阻滞。
  • 阻滞区远端受到一次异位激动(逸搏或早搏)的强刺激,该异位激动作为促发性冲动。
  • 原有传导阻滞出现暂时性减轻或消失,使适时而来的窦性冲动能意外地下传心室。

形成机制

  • 超常期传导:促发性冲动在阻滞区内发生隐匿性传导过程中产生超常期,当适时而来的窦性冲动(RP间期常在0.30~1.0s)遇及该超常期而意外地下传。
  • 不应期回剥现象:存在传导阻滞时,一次促发性冲动出现后,可通过心动周期缩短引起阻滞区组织的有效不应期缩短,或者促发性冲动使不应期提前结束,或者阻滞区两侧同时被激动的总合作用引起不应期缩短,使随后的窦性冲动下传时能避开有效不应期而意外地传至心室。
  • 4相性阻滞(慢频率依赖性阻滞):韦金斯基现象常发生在高度~三度传导阻滞伴缓慢心室率,促发性冲动的出现使心率暂时性增快,原慢频率依赖性阻滞也暂时消失,使原来因慢频率依赖性阻滞而不能下传的冲动得以下传,传导阻滞得到暂时性改善。

心电图特征

上述3个发生条件,即为韦金斯基现象的心电图特征,又称为韦金斯基现象三联征。

  • 高度~三度房窒传导阻滞时,房室交接性、室性逸搏或早搏后,适时出现的窦性激动能意外地连续数次从房窒交接区下传心室。
  • 完全性束支阻滞(束支三度阻滞)时,室性逸搏或早搏后,适时出现的窦性激动能意外地连续数次呈室上性QRS波群。
  • 不完全性左心房或右心房内传导阻滞时,房性早搏后,适时出现的窦性激动能意外地连续数次呈正常形态的P波。MV5导联连续记录湿示不完全f生左心房内传导阻滞、房性早搏污发左心房内韦金斯基现象不完全陛左心房内传导阻滞、房性早搏污发左心房内韦金斯基现象
  • 窦性激动在房窒交接性、室性逸搏或早搏后0.30~1.0s出现时,能意外地下传心室。

临床意义

  • 韦金斯基现象仅见于有传导阻滞的器质性心脏病,它的出现表示传导系统有病变。
  • 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逸搏、韦金斯基易化作用及效应共同组成免遭心室停搏的3种保护性反应,具有代偿意义。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ecg/lcecg/xlsc/yiwai/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