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细胞类型

根据心肌细胞的解剖、组织学特点、生理特性及功能上区别,心肌细胞可分为六类。

  • 优先起搏细胞:仅分布在窦房结中。具有自律性。很多优先起搏细胞相互连接成优先起搏点。
  • 潜在起搏细胞:分布于优先起搏细胞的外围及窦房结以外的组织,如右心房、冠状窦、房室结等。具有自律性,但节律较慢。主要生理功能是将冲动从优先起搏细胞传出,同时具有潜在起搏作用。
  • 过渡型细胞:介于潜在起搏细胞与心房肌细胞之间。在正常情况下无自律性,其生理功能是将冲动从窦房结传至心房。
  • 心房肌细胞:具有收缩功能而无自律性。
  • 心室肌细胞:具有收缩功能而无自律性。
  • 浦肯野纤维细胞:几乎分布在心室特殊传导系统的浦肯野纤维网中,少量分布在房室结,具有自律性。

自律细胞分布及其强度

  • 窦房结: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自律性最高,达60~100次/min,成为心脏最高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时,将出现窦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
  • 心房:心房内传导组织(结间束、房间束)的起搏点发放频率为50~60次/min。自律性轻度增高时,将出现加速的房性逸搏及其心律;自律性中度增高时,将出现房性早搏和房性心动过速;自律性重度增高时,将出现心房扑动;自律性极度增高时,将出现心房颤动。
  • 房室交接区:为次级起搏点,发放频率为40~60次/mln。自律性轻度增高时,将出现加速的房室交接性逸搏及其心律;自律性中度增高时,将出现房室交接性早搏和交接性心动过速。
  • 心室:心室内传导组织(束支、分支、浦肯野纤维)的起搏点发放频率为20~40次/mln。自律性轻度增高时,将出现加速的室性逸搏及其心律;自律性中度增高时,将出现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
  • Kent束:Kent束的慢旁道是由希一浦传导组织构成,具有自律性,发放频率为40~60次/min。现已证明在旁道束纤维内或旁道束插人心房和心室的部位均易产生异位激动,所形成的早搏大多以并行节奏点的性质单个出现,有时亦可形成异位心律。

各起搏点节律的相互关系

心脏最高起搏点窦房结对下级潜在起搏点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抑制”来实现的。

  • 抢先占领:窦房结起搏点自律性最高,抢先发放激动下传心房、心室,沿途所经过的各级潜在起搏点均被窦性激动所重整。
  • 超速抑制:窦房结发放的快频率冲动对下级潜在起搏点起直接超速抑制作用,频率差别愈大,对低位起搏点抑制的程度愈严重;反之,当下级潜在起搏点自律性明显增高形成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对窦房结的节律也有直接超速抑制作用,心动过速终止后,窦房结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窦性节律。

影响自律性的电生理因素

  • 4相除极化速度:4相除极化又称为舒张期自动除极化,其速度愈快、坡度愈陡,则到达阈电位所需的时间愈少,单位时间内发放冲动的频率愈快,自律性增高;反之,则自律性降低。舒张期自动除极化速度在快反应自律细胞(结间束、希氏束、束支、浦肯野纤维)取决于起搏电流的强度,在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结)则取于钙离子内流的速度。
  • 舒张期膜电位水平:最大舒张期膜电位水平上移(负值减少),到达阈电位的时间缩短,可使自律性增高;反之,最大舒张期膜电位水平下移(负值增大),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延长,则自律性降低。
  • 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下移(负值增大),从最大舒张期膜电位到达阈电位所需时间缩短,可使自律性增高;反之,阈电位水平上移,则自律性降低。

自律性强度的分级

  • O级为停搏;
  • 1级为过缓的逸搏心律;
  • 2级为正常频率的逸搏心律;
  • 3级为加速的逸搏心律;
  • 4级为早搏性心动过速;
  • 5级为心房或心室扑动;
  • 6级为心房或心室颤动。

自律性增高引起的心律失常特征

  • 异位起搏点周围无传人阻滞保护,易被主导节律重整。若起搏点单个提早发放冲动,则其偶联间期不等,两异位搏动之间无倍数关系。

若异位起搏点连续发放冲动,则可有起步现象(又称为温醒现象)或冷却现象。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ecg/lcecg/xlsc/zlzg/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