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点:QRS波群终点与ST段起点的结合点称为J点。J点一般多在等电位线上,上下偏移<0.1mV,可随ST段偏移而移位。早复极综合征时,以R波为主导联J点抬高0.1~0.4mV,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有关。

J波

当心电图J点从基线明显偏移后,形成一定的幅度(≥0.2mV)和持续一定的时间(≥20ms),并呈圆顶状或驼峰状特殊形态,称为J波(或Osborn波)。属心室提前发生的复极波,是由于心室肌除极和复极过程同时减慢,但以除极速度减慢明显,使更多心肌除极尚未结束就已复极,导致心室除极和复极的重叠区增宽,从而形成了J波。

J波基本特征

  • J波常起始于QRS波群的R波降肢部分,其前面尖峰状R波与其特有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形构成了尖峰一圆顶状特殊波形。
  • J波形态可呈多样化,以下壁和左胸导联最为明显。若J波在Vi导联呈明显直立时,类似右束支阻滞的R'(r')波,则易误诊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若J波在V1导联倒置,V5、V6导联直立时,则易误诊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脑外伤患者出现继发性J波(心电图)脑溢血患者出现继发性J波(心电图)
  • J波形态和振幅呈频率依赖性改变,即心率减慢时J波明显,心率增快时J波可消失。
  • J波尚受体温、pH值及电解质等因素的影响,如体温越低、pH值越低、血钙越高,则J波越明显;反之,则J波变低或消失。
  • 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

J波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 特发性J波:无引起异常J波的其他原因存在,常伴有反复发作的原因不明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甚至猝死,平时多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具有慢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阻滞等特征。一小部分早复极综合征患者,若出现明显J波,可能属于特发性J波的范畴,预示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倾向。
  • 继发性J波:出现异常J波有据可查,如全身性低温(≤34℃)、高钙血症、颅脑疾患、心肺复苏过程中、脑死亡等均可引起巨大的异常J波,多伴有Q-T间期延长及心动过缓,易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缺血性J波

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如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痉挛等)出现明显的J波或原有的J波振幅增高、时间延长,其出现的导联与心肌缺血的部位密切相关,称为缺血性J波,是心肌严重缺血时伴发的一种超急性期的心电图改变。

发生机制:心肌急性缺血引起心室外膜心肌细胞的I.。电流增加,并与心内膜心肌细胞出现1相和2相的复极电位差而形成缺血性J波。

临床意义

  • 见于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如急性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及PCI术中等,有时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唯一的心电图改变。
  • 缺血性J波提示心肌存在明显而严重的复极离散度,预示心电极不稳定,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ecg/lcecg/zcgb/jebl/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