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波时间≥0.04s。
  • Q波深度≥1/4R。
  • 呈QS型,起始部错折或呈QrS、Qrs、或qrS型(该r波又称为胚胎性r波)。

等位性Q波(属异常Q波范畴)

  • 原无q波的导联上突然出现了q波伴ST段损伤型抬高。
  • 以R波为主导联,其R波振幅较原来显著降低伴ST段损伤型抬高。
  • V1~V4导联r(R)波振幅逐渐降低,呈逆递增现象。
  • V1~V4导联r(R)波振幅递增不良:相邻两个导联的r(R)波振幅递增量<1.0mV。
  • 不应该出现Q(q)波的导联出现了Q(q)波,如V1、V2导联呈qrS型,或V5、V4导联出现q波而V5、V6导联无q波,或V3、V4导联q波深度>V5、V6导联q波深度。
  • 镜像改变,如V1、V2导联R波振幅增高,而V7、V8导联出现异常Q波。
  • 左束支阻滞时,Ⅰ、aVL、v5、V6导联呈qR型。

引起异常Q波的常见原因

  •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心肌细胞组织学上坏死或电学上的电静止。
  • 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病患者出现心肌纤维化。
  • 显著右心室肥大导致心脏顺钟向转位,使Ⅰ、aVL导联或V1、V2导联呈QS型、qR型。
  • Ⅰ型左中隔支阻滞导致V1、V2导联呈qR、QR、qrS或QS型。只有间歇性出现时,方能诊断。
    • 预激综合征时“δ”波呈负相时,可使不同导联出现异常Q波。

高侧壁(Ⅰ、aVL导联)出现异常Q波

  • 高侧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 预激向量指向右下方的预激综合征。
  • 显著的右心室肥大。
  • 右位心。

下壁(Ⅱ、Ⅲ、aVF导联)出现异常Q波

  • 下壁心肌梗死。
  • 左束支阻滞合并显著的电轴左偏:Ⅱ、Ⅲ、aVF导联可呈Qs型,Ⅲ导联QS波深度大于Ⅱ导联Qs波深度。
  • 预激向量指向左上方的预激综合征。
  • 二尖瓣脱垂:
    • Ⅱ、Ⅲ、aVF导联可呈QS型,且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
    • 听诊有喀喇音;
    • 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脱垂的特征性改变。

右胸导联(V1、V2导联)出现异常Q波

  • 前间壁心肌梗死。
  • 室间隔肥厚性心肌病导致心肌纤维化。
  • 左束支阻滞。
  • Ⅰ型左中隔支阻滞:V1、V2导联呈qR、QR、qrS或QS型,需排除右心室肥大、前间壁心肌梗死、前间壁心肌纤维化及B型预激综合征。间歇性出现上述波形时,能明确诊断。
  • 肺气肿、肺心病。
  • 显著的右心室肥大。
  • B型预激综合征。
  • 部分左心室肥大伴劳损。
  • 左前分支阻滞。

左胸导联(V4、V5、V6导联)出现异常Q波

  • 前壁或前侧壁心肌梗死。
  • 肥厚陛梗阻型心肌病出现深而窄的Q波。
  • 左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导致左心室肥大时,可出现深而窄的Q波。
  • C型预激综合征。
  • 右位心。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ecg/lcecg/zcgb/qrs/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