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段代表心室除极结束后至复极开始这一短暂时间,多呈等电位线,可随J点的移位而移位。故测量ST段应从J点后0.04~0.08s处作一水平线,再根据TP段的延长线作为基线或采用两个相邻心搏的QRS波群起点的连线作为基线,借以确定有无ST段移位。ST段抬高时应自基线上缘测量至ST段上缘,压低时应从基线下缘测量至ST段下缘。欧盟心电图标准化工作小组推荐:QRS波群、J点、ST段、T波的振幅测量统一采用QRS波群起始部作为参考基线。“2009年国际指南”则推荐:以TP段和PR段作为基线。

ST段正常值

  • ST段压低:以R波为主导联ST段压低应≤0.05mV,但Ⅲ、aVL导联可压低0.1mV。
  • ST段抬高:以R波为主导联ST段抬高应≤0.1mV,但V1~V4导联可抬高0.2~0.4mV,尤其是青壮年、运动员等身体素质较好者多见。
  • ST段时间:为0.05~0.15s。

如何评价ST段偏移的临床意义

根据ST段偏移的形态

  • ST段呈上斜型(斜直型)、凹面向上型抬高:见于正常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者、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及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等,需结合临床加以判断。
  • ST段呈弓背向上型、单向曲线型、水平型、墓碑型抬高:多见于急性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电击伤及重症心肌炎等。
  • ST段呈“穹隆型”或“马鞍型”抬高:多见于Brugada综合征患者。
  • ST段呈上斜型压低:多无临床价值。
  • ST段呈近水平型压低:需结合ST段压低的程度,若压低>0.1mV者,可能是异常表现。
  • ST段呈水平型、下垂型(下斜型)压低:多见于心肌缺血、劳损及心肌炎等。

根据ST段偏移的程度及有无伴发QRS-T波群异常

  • 若QRS-T波群正常,ST段偏移在上述标准内,则为正常。
  • 若QRS波幅低电压,ST段偏移在上述标准内,则应视为异常表现。
  • 若以R波为主导联T波低平或倒置,ST段偏移在上述标准内,也应视为异常表现。

确认ST段偏移是原发性改变、继发性改变还是电张调整性改变

  • 原发性ST段改变:指心室除极正常而出现复极异常者,表现为QRS波形、时间正常而出现ST段改变。多有临床价值,见于心肌缺血、劳损、低钾血症及β受体功能亢进等。
  • 继发性ST段改变:指心室除极异常而出现复极异常者,表现为QRS波群宽大畸形而出现ST段改变。多无临床价值,见于室性异位搏动、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
  • 电张调整性ST段改变:指心室异常除极消除后恢复正常除极一段时间内仍存在明显的ST段改变者。多无临床价值,属功能性改变,见于室性心动过速后、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右心室起搏患者等。

需结合临床病史、心肌酶谱、心脏超声心动图等相关资料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ecg/lcecg/zcgb/st/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