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
同义名:Wilkie综合征、十二指肠血管性压迫、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肠系膜动脉性梗阻、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Cast综合征、慢性间歇性动脉肠系膜十二指肠阻塞、压迫性肠梗阻。

溯源与发展

本征于1861年首先由von Rod-Itansky报道。1907年,Bloodgood通过尸解,从病理上证实了其发病特点及病理改变。1911年Wilkie做了详细的报告。1974年Akin根据胚胎和解剖学研究,认为较正确的命名应为十二指肠血管性压迫。最近的观点认为,十二指肠的压迫并非单一肠系膜上动脉,还包括静脉、神经等,因此建议命名为慢性间歇性肠系膜十二指肠阻塞。临床上仍习惯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是指肠系膜上动脉及与其伴行的静脉、神经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造成十二指肠淤滞而引起慢性间歇性上腹痛、呕吐等上消化道梗阻症状的一组病症。

发病机制

本征的发生与十二指肠的解剖特点有密切关系。十二指肠后面为脊柱、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前面则被肠系膜上动脉斜行跨过。在正常情况下,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十二指肠第三部处于该两动脉动之间。肠系膜过长或过短、内脏下垂、脊柱前弯以及肠系膜上动脉本身的变异和病变等,均可引起本征。

临床袁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居多,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可突然起病或呈慢性发作。主要为十二指肠不全梗阻的表现,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嗳气等,进食后诱发呕吐是本征的特点,呕吐量较大,类似幽门梗阻。腹痛性质不一,胀痛、锐痛、撕裂痛均可见。俯卧或膝胸位,或呕吐后疼痛可缓解。平卧、左侧卧等改变体位可减轻十二指肠梗阻的程度。梗阻严重时,常有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症状,长期反复发作的病例可出现消瘦、贫血和恶液质。

诊断

十二指肠不全梗阻,尤其是慢性间歇发作者,应考虑本征。X线检查有十二指肠扩张和郁积现象。本征尚需与幽门梗阻、溃疡病、十二指肠憩室、环状胰腺及壶腹部肿瘤等引起的十二指肠不全梗阻者相鉴别。

治疗

轻型病例可按一般胃病对症处理,饮食控制、卧床休息、胃动力药物可使病情好转;呕吐严重者应注意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以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及Treitz韧带松懈术疗效较满意。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zhz/xueguan/zhouwei/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