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hereditary sick sinus syndrome,HSSS;
同义名:家族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特发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家族性窦房结病,先天性家族性结性心律等。

遗传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的一个类型,发病特点有遗传背景,家族聚集性,发病年龄早,有报道从窦性心动过缓发展到心房颤动甚至猝死,多数预后较好,能接近正常寿命。

溯源与发展

1946年由Fried首次报道一家系6人患持久而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嗣后陆续有家族性病例报道;1960年Boeos和1976年Caralis和Varghese提出家族性病窦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与迷走神经张力持续增高有关;同年Richard将其命名为家族性窦房结病。著名的医学遗传学家McKusisk在其专著《孟德尔遗传疾病》中指出,该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e dominant,AD)。

1980年国内朱建民首先报道一家系3例,同年孟庆芝,1982年吴明漪等,1984年王道生、吴祖攸等,1985年孙庚龙均有报道,且此后报道较多。如1989年苏惠茹等报道一家系7例,同年孙德成等报道一家系4例,1988年和渝斌等报道一家系8例,笔者报道一家系五代6例均呈AD遗传。目前学者认为HSSS属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的一个少见类型,Rokseth统计占2%-6%,亦有资料显示仅为0.6%。国内1977年近20个医疗单位统计18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该病只有9个家系;截至1999年统计,已报道了61个家系;2003年统计,国内已报道93个家系。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详,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见遗传学特点)。Engel认为同先天缺乏某种酶有关。1985年Wan提出腺苷介导性理论,认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与腺苷的调节和代谢相关的疾病。Caralis认为同持续性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有关,且常与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征和二尖瓣脱垂并存。

还有人认为窦房结受自主神经系统调控,与迷走神经分布丰富有关。亦有人认为窦房结功能受窦房结动脉供血影响。

总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这就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心电图表现迥然互异。

病因:家族性病窦综合征的病理改变不完全清楚,部分病例尸解中可看到窦房结本身有出血、变性、坏死、纤维化、脂肪浸润等退行性变和冠状动脉的闭塞性改变,可累及心房和房室交接区。窦房结动脉硬化、窦房结纤维支架异常,可使窦房结本身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及窦房结周围组织发生出血、水肿、炎症、纤维化、硬化,造成窦房结细胞受损,亦可合并心房、房室交接区、房室束及心脏其他部位的病理改变,从而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出现起搏和(或)传导功能障碍。

遗传学:具有遗传异质性,已发现与编码if电流的HCN4基因突变与编码INa的SCN5A突变有关。HCN4又称超极化激活的环腺苷酸门控通道,它受自主神经递质和cAMP调节。已发现HCN4-573X突变可导致C末端缺血,而位于C末端的环腺苷酸结合区(CNBD)因此缺失。突变蛋白仍能转运到细胞膜上,但失去了对cAMP调节的敏感性。

Ueda等发现HCN4上的D553N突变可在同一患者身上引起病窦综合征、进行性心脏传导阻滞和特发性室颤。在SCN5A上发现3个家系分别携带有双重杂合突变:T220I和R1623X、P1298L和G1408R、delF1617和R1632H。在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系tsA201中与β亚单位共表达这6个突变,发现无义突变R1623X导致编码的氨基酸提前终止,使通道失去功能;G1408R突变使通道丧失功能。其余4个突变以delF1617

一家系五代6例遗传性病窦综合征系谱图

症状、诊断

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隐袭,少数可突然发病,进展缓慢,而易被忽视,静态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表现可早于临床症状之前数年,主要出现脑、心、肾等脏器供血不足的表现,尤其以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为主,轻者头昏、眼花、乏力、反应迟钝等,重者可出现头痛、黑矇晕厥及反复Adams-Stokes综合征伴心动过速者,可有心悸或造成心绞痛、少尿或胃肠不适,甚至诱发心衰加重,严重的双结病变或全系统传导障碍,能造成心脏骤停甚至猝死。

静态和动态心电图分型和辅助检查,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结合静态和动态心电图改变,再参考其他辅助检查,可资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如有阳性家族史,诊断即可确立。

治疗

  • 病因治疗:针对原发病。
  • 药物治疗:主要是改善症状,提高心率。如:烟酰胺、氨茶碱、麻黄苯丙酮、心先安注射液等。紧急情况时可用阿托品1-2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静点,或用异丙基肾上腺素0.5-1 mg加人10%葡萄糖液250 ml静点。
  • 其他:对症状明显的严重而持久窦缓、窦性停搏、双结病变或高度、三度房室阻滞,或反复发生Adams-Stokes综合征者,应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选择植入不同的起搏器:如AAI、VVI、VVIR、DDD、DDDR等治疗。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zhz/xxx/jd/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