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同义名:提早复极综合征、复极变异。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比较常见的正常心电图变异,表现为ST段与J点一起抬高,休息时更明显,一般没有临床症状。大部分属于良性改变,少数与心脏疾病有关,个例报道有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者。

1936年首由Shiplay和Hollram报道,后来Meyers和Galdman将其命名为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alarization syndrome,ERS),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其的研究和报道较多,目前多认为是比较常见的正常心电图变异。近年来国内外有家族性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猝死的报道,因而又引起人们的重视。2007年,鲁端教授就《早期复极变异与临床》在全国心电学论坛交流会上进行了宣讲。

发病机制

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机制有以下两种解释:一方面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如夜间睡眠或午休时,窦性心律减慢,ST段抬高更加明显。另一方面由于某部分心室肌在整个心室除极尚未结束之前,提前复极所致,提前复极的部分可能位于心内膜活着心室前壁。本征ST段抬高与心率密切相关,提示其发生机制与心室肌各个部分复极时间不一致有关。运动、使用异丙肾上腺素等使心率加快后,抬高的ST段可回到等电位线,使用普萘洛尔使心率减缓,ST段抬高会更加明显。

临床表现

多见于男性青年和运动员,黑人青年更为多见,发病率1.5%-9%。患者常有心悸、胸痛,疼痛可向其他部位放射。极少数患者可表现为晕厥,甚至发生猝死。

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特征性表现,若出现心电图特征表现的前4项改变,可确定诊断。

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

心电图特点(上图):

  • ST段与J点一起抬高(J点未到达基线),抬高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0.4 mV,多见于V3、V4导联,其次为I、v2、V5导联,aVR导联一般无抬高。抬高的ST段均呈凹面向上。ST段抬高可在胸导联单独出现,若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上,胸导联必有ST段抬高。抬高的ST段可持续数日、数月、数年。
  • R波降支与ST段连接处可见明显的胚胎型正向波,此波有三种形态:

    • R波降支粗钝或有切迹;
    • “胚胎型”J波;
    • 明显的J波(Osbom波)。
  • 胸导联的QRS:波群有快速过渡区,即胸导联QRS波群从rS型突然转变成RS型。
  • 胸导联T波高大,上升支与下降支对称,常可达到10 mV或更高,有的呈不稳定型、童稚型或孤立型倒置。
  • 常伴有逆钟向转位,胸导联上有R波增高。
  • 少数人可有假R波出现,类似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 运动或心率加快可使部分早期复极的ST段上抬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则无改变。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注射异丙肾上膘素、阿托品可使其ST段降到等电位线。
  • 过度换气(15 s)可使高大的T波转为深倒置,可类似于“冠状T”。
  • 有的病例可在ST段抬高的导联中出现双峰型P波;有的可有PR间期缩短或QT间期延长。

鉴别诊断

早期复极综合征主要应与AMI的超急性期损伤期、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改变相鉴别。另外,还要与右束支阻滞、左室肥厚、变异型心绞痛的心电图改变相鉴别。

治疗及预后

一般不需要治疗,但是近年来有本综合征有引起猝死的报道,因此现在主张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观察。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zhz/xxx/jd/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