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leopard syndrome;
同义名:LEOPARD综合征、心脏雀斑综合征、心脏皮肤综合征、多发性黑痣综合征、多发性斑点综合征、多发性色斑综合征、进行性心肌病性色斑病、神经心肌病性色斑病、全身黑痣伴多发性先天性畸形综合征、Moynahan综合征。心肌病伴发色斑病、豹皮综合征。

溯源与发展

1936年首由Zeisler和Becker以泛发性斑痣的病名报道,除全身性泛发性斑痣外,还有眼距宽、鸡胸、下颌骨突出等异常。1942年Rosen发现本综合征呈家族性发病。1957年Lamy报道,本病还有耳聋和肺动脉狭窄。1962年Moynahan又补充了生殖器发育不全和生长障碍等特征。1969年Gorlin等将本病归纳成七大主征:

  • 多发性斑痣(1entigines);
  • 心电图看;传导异常(electrocardiographic conduction defects);
  • 眼距过宽(ocular hypertelorism);
  • 肺动脉狭窄(pulmonary stenosis);
  • 生殖器异常(abnormalities of genitalia);
  • 生长迟缓(retardation);
  • 耳聋(deafness);

取其第一个英语字母联成一个缩略词LEOPARD(豹皮),恰与患儿出生后不久全身特殊斑痣的豹皮样外观相似,故得名豹皮综合征。我国于1985年施秀明首先报道一家系母子3例,1986年刘金耀等又加报道,之后又有少数病例报道。本征的特点是以LEOPARD表现为特征的综合征。

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多系统发育畸形和皮肤色素斑形成。

病理特征:表皮轻度突起,基底层黑色素密度增加,黑色素细胞和基底细胞的黑色素量均增加,在真皮上部出现噬色素细胞,并有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组织学检查呈典型肥厚型心肌病表现,有大小不同的心肌纤维与核仁增大。有肺动脉狭窄的病理改变。

遗传学:主要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其遗传方式属AD,外显率50%以上,在同一家族以及不同家族受累个体间,有不同表现度。有人发现本病与Noonan及Farney综合征有重叠。

临床表现

80%有皮肤多发性斑痣,为本病特征性改变,一般出生后即有,或在儿童期出现,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颜色加深,呈黑褐色扁平疹或斑痣、直径2-8mm,遍布全身,常集中躯干上部、面颈部,可有咖啡斑、神经纤维瘤以及其他色素性损害。约有20%出现神经性耳聋和生殖系统异常、尿道下裂、隐睾、性腺发育不良,眼的病变有眼距过宽、斜视、眼球震颤、眼睑下垂。神经系统病变较轻,可出现发育障碍、鸡胸、脊柱侧凸、骨囊肿和纤维性发育不良、神经精神系统表现为轻、中度智力障碍,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癫痫等。

豹皮综合征(LEOPARD综合征、多发性黑痣综合征)患者皮肤表现

心血管损害:高达50%~90%。肺动脉狭窄最常见,可单独存在,亦可同时有主动脉缩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其他尚有肥厚型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心电图改变,包括P-R间期延长,左前分支阻滞、室内阻滞、一度~三度房室阻滞,ST-T改变,1/3患者出现电轴左偏。复合性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而复杂,其原因与伴有其他心血管畸形或心肌病变有关。各患者间有高度差异,多数无明显症状,严重者导致猝死。

诊断

Gorlin提出豹皮综合征七大特征便于记忆,可供诊断参考,但不全面,有些特点发生率并不高。Voron根据80例的统计资料分析,本病主要有13条改变:多发性斑痣,其他皮肤异常,心脏病变,心电图改变,心脏病症状,生殖泌尿系异常,内分泌异常,神经性耳聋,眼距过宽,身材矮小,骨骼病变,家族史,提出新的标准:

  • 如存在多发性斑痣,还最少具备其他两条;
  • 如果不存在多发性斑痣,最少需具备其他3条以上,并且直系家族内有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才可诊断。

不符合上述标准者,应予否定诊断。

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鉴别诊断:需相鉴别的疾病:

  • Aarskog综合征(MIM 100050,身材矮小,眼距宽,披巾形阴囊,短指(趾));
  • Noonan综合征(MIM 163950,无雀斑)。

治疗及预后:无特殊疗法,可酌情进行手术矫正心脏畸形和纠正心律失常,脊柱侧凸可试行融合术,隐睾可试用激素治疗。严重心肌病和危险性心律失常预后不良,可致突然死亡。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zhz/yichuan/xian/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