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Adair-Dighton syndrome;
同义名:成骨不全、成骨不全综合征、先天性成骨不全病、迟缓性成骨不全症、Vrolik型成骨不全、脆骨综合征、Lobsteir脆症、青色巩膜症、蓝巩膜-脆骨-耳聋综合征、Lobstein综合征、van derHoeve综合征、Eddowes病、Durante病、Porak-Durante综合征、Spurway综合征、Hoeve-Dekleyn综合征。

溯源与发展

1983年首由Henachell发现,1983年Lobsten报道本征,1912年Adair-Dighton次发现本征有蓝巩膜、耳硬化及多发性骨折。1917年van der Hoeve强调本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其后Vrolik发现胎儿型成骨不全症。Spurway发现一种无耳硬化的成骨不合症,称之为Spurway综合征。

我国于1926年首由梁铎报道1例,1940年刘士豪又报道2例,1943年宗浩报道1例青色巩膜,1964年李梦鹤首报胎儿型成骨不全症。其特点为蓝巩膜、脆骨、耳聋三大主症的综合征。

发病机制

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病。病因是胶原组织形成障碍,成骨细胞的活性受损,而导致骨骼、肌腱,韧带、筋膜,牙本质、巩膜、内耳等出现病理损害并引起相关症状。Ⅰ型为最常见类型,但症状相对较轻;Ⅱ型预后极差,多数死于富内或生后不久死亡。

  • 病理:全身结缔组织病变,对心血管系统具有选择性,累及主动脉瓣叶和二尖瓣,主动脉有囊性中层坏死改变,瓣叶呈黏液瘤样变性及囊性缺陷。可造成主动脉瓣,二尖瓣的瓣叶有洞孔,断裂的腱索及气球样膨胀、裂缝和冗长的瓣叶。主动脉及瓣环可能扩张,可能出现Valsalva窦动脉瘤。
  • 遗传学:多数学者认为遗传方式呈AD,有的病例呈AR,隔代遗传亦有报道,但各种临床表现在家系内有表现度与外显率差异,先天重型成骨不全常不重现于家庭内,但可有迟发型本病的同胞,本病Ⅰ型、Ⅲ型、Ⅳ型呈AD。

临床表现

骨骼病变:骨骼发育不良,骨皮质变薄疏松。易发生反复的自发性骨折,儿童常为柳枝骨折,部位好发于长骨与肋骨。随年龄增长,骨折发生率减少。骨折愈合较一般为快,骨痂可多可少。胎儿型产前即发生多次骨折。尚可有脊柱侧凸,椎体呈双凹变型,耻骨突出或凹陷,头颅增大呈蘑菇状。其他尚有耳骨化致中耳或迷路型传导性耳聋,但不累及双侧,呈进行性。发病年龄在20岁左右,另外尚有身材矮小,发育迟钝,皮肤菲薄并萎缩,毛发变细,韧带松弛,关节脱臼,肌无力,牙齿缺损,钙化不全,指甲发育差。

眼病变:因巩膜变薄,大多数呈两侧对称性浅蓝色,当情绪激动、兴奋而出现面红耳赤时,巩膜的蓝色可同时加深。可见大角膜或圆锥状角膜与小眼球等。

心血管损害:占5%-10%,主动脉和二尖瓣呈环形扩张,形成主动脉关闭不全,二尖瓣功能障碍,周围动脉硬化。

辅助检查:AKP增高,但也可正常。血磷正常,血钙1/3病例增高。X线示骨质普遍疏松,尤以四肢长管状骨与颅骨明显。椎体可见有双凹形改变。在骨折时,四肢长管状骨、肋骨与锁骨可有多处于不同时期骨折或骨痂,骨痂丰实处可呈球形。

诊断

本病诊断根据发病年龄及病变特征并结合X线特点,血钙升高,AKP升高,诊断不难。

Adair-Dighton综合征(成骨不全、脆骨综合征)患者表现

按Sillenee分为四型:

  • Ⅰ型:最多见,发病率1/3000,特征为蓝巩膜、骨折和进行性耳聋,呈AD遗传。致病基因17q21.31-q22.05;第2个为,7q22.1。
  • Ⅱ型:称为致死性综合征,多为低体重出生儿,往往死胎或在新生儿期死亡。X线长骨摄片外形有挤皱褶和肋骨串珠,发生率为1/6000,较Ⅰ型为低,呈AD遗传。致病基因17q21.31-q22.1。
  • Ⅲ型:新生儿、婴儿期多发生骨折畸形,常常在出生后和儿童期发病,长骨和脊柱逐渐弯曲变形,呈AD遗传。
  • Ⅳ型:各年龄均可发病,病儿多矮小,仅有遗传性胎性骨折和畸形表现,而无蓝色巩膜及听力障碍,呈AD遗传。

治疗及预后

应做产前诊断,进行优生干预,不让病患胎儿娩出。对病患儿无良好病因治疗。曾有用甲状腺提取物治疗j移植唾液腺、脑垂体,给予钙、镁、磷、大量维生素C、蛋白同化激素、氧化物。骨折愈合常无延迟。髓内针可促进其愈合及良好固定,但必须注意反复骨折引起的畸形。骨折畸形在青春期后自然减轻。颅骨及胸部骨折畸形可危及生命,但存活者度过青春期后,一般生活及寿命正常,有些可活至高龄。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zhz/yichuan/xian/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