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血涂片检查

  • 首页
  • 临床检验问答
  • 临床基础检验800问
  • 血液检验
  • 血涂片检查
    • 为什么血涂片可见椭圆形红细胞?

      答:红细胞呈椭圆形、杆形,两端钝圆,长轴平均8.13μm,短轴平均5.3μm,甚至可达12.2μm×1.6μm,称为椭圆形红细胞。此红细胞生存时间一般正常,有时可缩短,但血红蛋白无

      31
    • 为什么血涂片可见棘形红细胞?

      答:红细胞边缘有较大针状或指状突起、间距不规则、长度与宽度不一,称为棘形红细胞。出现棘形红细胞者并不一定引起贫血,有时可伴轻度贫血。此红细胞主要见于严重肝细胞损害、先

      32
    • 为什么血涂片可见口形红细胞?

      答: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有一条扁平状苍白开口或裂缝区,酷似微张之嘴或鱼口,称为口形红细胞。此红细胞膜有异常,对钠离子透过性增高而对钾离子减低,细胞膜变硬,因而脆性增高、细胞生存

      33
    • 为什么血涂片可见咬痕细胞?

      答:咬痕细胞(degmacyte,bite cell)是一种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在红细胞边缘出现一个或多个弧形缺失(咬痕),这种被咬除掉的部分是脾脏的巨噬细胞去除变性的血红蛋白的结果。当葡萄糖-6-

      34
    • 为什么血涂片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

      答:通常,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即成为无核红细胞,含大量血红蛋白和少量嗜碱物质(核糖体),前者与瑞特染液伊红有亲和力,染成红色;后者与瑞特染液亚甲蓝有亲和力,染成蓝色;红、蓝色混合则成灰

      35
    • 为什么血涂片可见双相形红细胞?

      答:观察红细胞形态时,一般可从大小、形态、色素含量和细胞内含物四个方面考虑。有时,同一血涂片上可出现差异明显的两大细胞群体,此即双相形红细胞(又称双形性红细胞)现象:即有两种

      36
    • 为什么血涂片可见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答:瑞特染色时,红细胞或有核红细胞胞质内,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深蓝色点状颗粒,称为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变性的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在正常人血涂片中罕见,约占0.01%。此细胞数量增

      37
    • 为什么血涂片可见豪焦小体红细胞?

      答:红细胞或有核红细胞胞质内,含1至数个直径为1~2μm、无任何结构、暗紫红色或暗紫黑色圆形小球,称豪焦(H-J)小体或染色质小体。H-J小体常位于细胞一侧,可出现1到数个,甚至弥散于

      38
    • 为什么血涂片可见卡波环红细胞?

      答:红细胞或有核红细胞胞质内,出现由紫红色的细丝或紫红色小粒联缀成的线条所组成的环状、“8”字形或卵圆形的环,称之为卡波环,可能是核膜或纺锤体的残余物,也可能是

      39
    • 为什么血涂片可见缗钱状红细胞?

      答:血涂片中红细胞沿长轴一个个相连,如一串缗钱状,称为缗钱状红细胞。血浆某些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含量增高时,可改变红细胞膜正负电荷性,使红细胞互相粘连。红细胞如形

      40
    • 为什么三种粒细胞胞质颗粒形态各有特点?

      答:粒细胞系统从原始粒细胞晚期开始先出现非特异性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及之后阶段,又分别出现含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和嗜碱性颗粒的三种粒细胞。这三种颗粒各有形态特点:①中

      41
    • 为什么嗜天青颗粒与特异性颗粒不同?

      答:嗜天青颗粒又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嗜苯胺蓝颗粒、初级颗粒等;初见于原始粒细胞晚期,在早幼粒细胞中数量最多,至中幼粒细胞阶段数量显著减低,一般在晚幼粒细胞消失。嗜天青颗粒还

      42
    • 为什么中性粒细胞中会出现中毒颗粒?

      答:在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中毒、恶性肿瘤等情况下,在瑞特染色血涂片上,可见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一、分布不均、深紫黑色或深紫褐色的中毒颗粒,可

      43
    • 为什么中性粒细胞中会出现杜勒小体?

      答:杜勒(Döhle)小体是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0.1~2μm,最大可达5μm,单个或多个,常位于

      44
    • 为什么棒状小体有助于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答:在血涂片瑞特染色的粒细胞或单核细胞胞质内出现酷似细棒状或针状的小体,1至数条,长约1~6μm,其结构均匀一致,染色深紫红色,称为Auer小体,来自嗜天青颗粒。如胞质中出现数条Auer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