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Orf、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病因、症状、诊疗参考

  1. 首页
  2. 皮肤病学
  3. 皮肤病治疗大全
  4. 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5. 痘病毒性皮肤病

本病又称为传染性脓疱性皮炎(contagious pustular dermatitis)、传染性深脓疱疮(ecthyma conaigiosum)、感染性唇部皮炎(infectious labial dermatitis),由羊痘病毒(orf virus)感染所致。

病因及发病机制

羊痘病毒属副牛痘病毒组,是一种对乙醚儀感的双链DNA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圆柱形,末端凸出,中央有致密的DNA核心和宽阔的、层板状衣壳,其大小为200nm×300nm,能在人羊膜细胞和原始恒河猴肾细胞培养上生长。此病毒主要侵犯绵羊和山羊,特别是羔羊,羊与羊之间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被羊痘病毒污染的牧场,间接接触而感染本病毒。人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病羊污染的物质而被感染,故多见于牧羊人、兽医、用瓶奶喂养羔羊的农民等,屠宰工人、肉类搬运工、家庭主妇也可因为接触羊肉或羊尸,特别是羊头而感染;也有接触驯鹿、牛犊和香獐(麝)而被感染,土耳其曾有两次小规模爆发流行,主要是因为接触感染的祭奠用动物而传染,尚未见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报道。传染后有终生免疫力,接种牛痘不能预防羊痘。

临床表现

潜伏期5~6天。其临床表现与挤奶人结节很相似,初起为红色或紫红色的小丘疹,单个或数个,质地坚硬,后扩大成为扁平出血性脓疱或水疱,大小一般为2~3cm,最大的达5cm,中央有脐凹并结痂,痂皮呈黑色,痂周有特征性的灰白色或紫色晕,其外再绕以红晕,以后痂皮脱落,变成乳头瘤样结节(图3-1-21),最后变平、干燥、结痂而自愈,无瘢痕形成,病程一般3~6周,在原发感染以外出现二次接种感染十分常见。损害多发生于手指、手部、前臂及面部等易接触部位。常发生局部轻微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微热、全身不适。少数病例由于病毒血行播散,可出现全身广泛性丘疱疹或水疱性皮损,在数周内消退。有些病人在发病后10~14天,可发生一过性多形红斑样皮疹,亦可出现中毒性红斑。

手掌及指部有三个结节,质地坚硬,中心结痂。有特殊的灰白色或紫色晕,再绕以红晕

图3-1-21 手掌及指部有三个结节,质地坚硬,中心结痂。有特殊的灰白色或紫色晕,再绕以红晕

有些病例可出现巨大的蘑菇样皮损,类似化脓性肉芽肿或恶性肿瘤,多见于免疫抑制患者,如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健康人进行面部瘢痕削磨治疗时亦可出现类似皮损,有报道特应性皮炎患者发生化脓性肉芽肿样皮损,周围出现卫星病灶。

组织病理

疾病早期表皮棘细胞有明显的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空泡形成以及气球状变性,真皮内有致密的炎细胞浸润,中央为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周边为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可有少量中性粒细胞,皮损内小血管数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及增生,在早期损害的表皮细胞的胞质及真皮血管内皮细胞中可发现嗜酸性包涵体,但亦有人认为用光学显微镜检查在皮损中不能发现包涵体。后期灶性表皮坏死,棘层高度肥厚,表皮突呈指状向下延伸,呈假性上皮瘤样增生,真皮乳头水肿,真皮内血管增生、扩张,伴密集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电子显微镜检查在变性的表皮中可发现病毒颗粒。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接触病羊的病史,出现顶端扁平的水疱和脓疱,中有脐凹及结痂等特征,可以建立临床诊断。确定诊断可用电子显微镜对痂及病损组织作病毒检查,疱液中含极少量病毒,电子显微镜检查常常阴性,因此不宜用疱液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测,也可应用PCR检测羊痘病毒DNA,羊痘病毒组织培养生长慢而不稳定,一般不采用病毒培养诊断。

本病需与牛痘、挤奶人结节、化脓性肉芽肿及鳞癌等相鉴别,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病毒检测,鉴别诊断不难。

治疗

本病主要是对症治疗,有继发感染时控制感染;大的皮损可进行手术切除或冷冻治疗,但在免疫抑制的患者疾病易复发。有报道,40%脱氧碘脲核苷外用和抗病毒药西多福韦(cidofovir)可缩短病程。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