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症为一种乳头状或疣状增殖、瘘管与溃疡等形成的慢性皮肤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多数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但也可培养到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双球菌、变形杆菌等。本症常发于轻微外伤、虫咬、搔抓、各种脓皮病或湿疹之后。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症状表现

在外伤、湿疹或脓皮病病损的周围发生红色小脓疱或小结节,互相融合扩大,逐渐成紫红色水肿性浸润性斑块,其上发生溃疡,并有乳头状或疣状增殖,溃疡边缘呈穿凿性,表面有污秽痂皮,常一边结疤愈合,而另一边向外扩大而呈蛇行状。有时形成穿掘性瘘孔,加压后可有脓液由瘘孔中排出,局部淋巴结肿大。皮损通常单发,自觉有轻度疼痛,常好发于四肢,尤以手背处最为多见,颜面、躯干等部位也可发生。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男性,尤以农民多见。病程慢性,常反复发作。

组织病理

表皮见有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及棘层肥厚现象。初起真皮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继而有弥漫性或灶性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及局限性脓肿,溃疡部分有渗出性炎症及坏死。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于中年以上男性,好发部位有溃疡、瘘孔及乳头状增殖的皮损特点,可以诊断。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 疣状皮肤结核:一般没有脓疱,有比较明显的疣状增生,必要时作组织病理检查可有助诊断。
  2. 增殖性脓皮病:一般不形成溃疡,多发于腋窝、腹股沟等皮肤互相接触摩擦的部位。
  3. 着色真菌病:要根据真菌镜检及培养进行鉴别。

治疗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增加营养,全身及局部使用抗生素制剂,有人使用利福平加雷公藤有效,亦可使用自家疫苗及多价疫苗治疗。此外,尚可采用激光、紫外线等辅助治疗。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