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形螨病(Demodiciosis)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参考

毛囊虫又称蠕形螨、毛囊螨,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包括人的毛囊和皮脂腺,是一种永久性的寄生螨。已知有120种,寄生在人体内的有两种,一种是毛囊蠕形螨,寄生在毛囊,另一种是皮脂腺蠕形螨,寄生在人的皮脂腺,两种蠕形螨可在同一人身上寄生。这种人蠕形螨俗称毛囊虫,寄生在人体的皮脂腺和毛囊引起的慢性炎症称之为蠕形螨病或脂螨病。

蠕形螨属于蛛形纲,真螨目,蠕形螨科。生活史分卵、幼虫、稚虫(若虫)、成虫四期。

病因及发病机制

虫体分长短两种,毛囊螨长,皮脂螨短,虫体呈蠕虫状,长约0.1~0.4mm,雌虫稍大,有颚体和4对足,蜇脚呈短针状。雌雄虫在毛囊口交配,交配后雄虫死去,雌螨利用其锐利的口器钻入毛囊或皮脂腺内产卵,孵出幼虫,经两次蜕皮变为若虫、成虫,约需2~4周,雌虫寿命2月左右。

蠕形螨多寄生于皮脂腺发达的面部,尤其多见于鼻、颊、颏等处,严重者可侵及眼睑、口周甚至全面部。少数可寄生于头皮、肩、胸、背、耳道、乳头或阴茎处。毛囊螨寄生在毛囊深部,一个毛囊内可生存数条螨,多时可达200多条。皮脂螨寄生在皮脂腺内,通常只有一条,部位较浅,两种螨均以上皮细胞、腺细胞和皮脂为营养。

症状特征

人蠕形螨常栖居在正常人的毛囊和皮脂腺内,一般不引起症状,1981年刘素生等在上海地区调查,检查1524人,有毛囊虫者高达37.28%~86.58%,其中以40~60岁的人群,感染率最高,但出现症状的人只是少数。如宿主的皮脂分泌多及虫体繁殖增多,使皮脂腺肿胀增生,加之虫体的代谢产物和死虫崩解物的刺激,使局部产生炎症反应,有时再继发细菌的感染,可使炎症加重。

初发时局部皮肤轻度潮红,以后红斑逐渐明显,持久不退,由鼻尖蔓延至鼻翼、额、面颊、颏部,甚至扩展到胸、背、头皮等处,在红斑上逐渐出现丘疹、脓庖、结痂及脱屑(图3-8-18),日久鼻部皮肤增厚,毛囊口扩张,毛细血管也随之扩张,形成持久性红斑,临床上表现为酒渣鼻或寻常痤疮样的表现。有的病例鼻部皮肤正常,仅在口周或两口角出现红斑、丘疹、脱屑,个别人可表现为眼睑炎或头皮脱屑的症状。刘佩森根据5000例蠕形螨病分析把蠕形螨病分为7个类型:酒渣鼻型、痤疮型、脓疱型、色素沉着型、糠疹型、花斑癣型、粟粒脓疱型。

蠕形螨病症状图片

图3-8-18 鼻、面颊及口周红色丘疹,聚集或散在,多数粟粒大,亦可为丘脓疱疹

关于酒渣鼻的病因是否是由毛囊虫感染所引起尚有争论,有人认为与毛囊虫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有人认为与宿主的个体差异与皮脂腺的分泌量有关。因此蠕形螨对人类能否真正致病尚无定论。

诊断及鉴别

凡面部多油,出现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及脱屑,或表现为毛囊性栓塞,毛细血管扩张伴有细薄的白色或脂性鳞屑,或者是在红斑脓疱的基础上伴有干性脱屑,要考虑有本病的可能,如检查到毛囊虫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毛囊虫的检查方法:在扩张的毛囊口挤压出一点皮脂或用一只有弹性的铜片稍用力刮出些皮屑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液体石蜡或甘油加上盖玻片轻压一下,使皮脂变薄,放在低倍镜下可查到活的毛囊虫(图3-8-19)。在肉芽肿性的组织病理可见蠕形螨虫体(图3-8-20)。

丘疹脓疱内容直接镜检,所见的蠕形螨(×50)

图3-8-19 丘疹脓疱内容直接镜检,所见的蠕形螨(×50)

蠕形螨病组织病理 肉芽肿组织病理中见蠕形螨虫体

图3-8-20 蠕形螨病组织病理 肉芽肿组织病理中见蠕形螨虫体(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李景文提供)

本病易和寻常痤疮、酒渣鼻样结核疹、脂溢性皮炎等病鉴别。此外还要和口周皮炎相鉴别,后者对称发生于口周,并在距唇红缘0.5cm范围内无皮疹。

预防及治疗

预防:注意面部的清洁卫生,不要共用面盆、毛巾,尤其是皮脂腺发达及油脂分泌旺盛的人更易被感染。发现有本病的可能要早期治疗,以防炎症进一步扩散。

治疗:目前尚无满意杀灭毛囊虫成虫、幼虫和虫卵的药物,可试用如下药物:

1.甲硝唑 每次0.2~0.4g,每天3次,连用15天为一疗程,间隔半月要再用第二疗程。对孕妇及白细胞降低者禁用。

2.有继发感染者用米诺环素,每天2次,每次50mg,连用15天为1疗程,或用红霉素0.25~0.5g,每日3次。

3.外用药 在保持面部清洁的基础上,选用以下药物可获得一定的效果。

  1. 20%苯甲酸苄酯加5%硫磺乳剂外搽,每天2次。
  2. 5%过氧苯甲酰酯乳剂或洗剂,每天2次。
  3. 甲硝唑霜,每天2次。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topic/1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