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内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infection)的病原菌胞内分枝杆菌于1967年由Runyon命名,因多存在于病灶处的细胞内而得名,该菌属生长慢、非光产色菌,菌体短小,长约1~2 μ m,呈球形,22~42℃均能生长。可从土壤、水和动物排泄物中分离到,感染的鸟类、哺乳动物和富含鸟粪的土壤可能是该菌的自然宿主。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利福平治疗3周后,皮损可完全消退,联合用药疗效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