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先后发现向第三脑室周围灰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第四脑室周围结构内注入微量吗啡均有镇痛作用。实验还证明阿片受体的分布与吗啡镇痛和电刺激镇痛的有效部位十分吻合,说明内阿片肽在体内参与镇痛过程。直到20世纪70年代,有人总结前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endogenous pain modulating system)的概念。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以PAG为核心,连接延髓头端腹内侧网状结构,通过下行抑制通路对脊髓背角的痛觉初级传入活动进行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