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病因学](一)病原体或病原体成分的作用

确切的证据表明伯氏疏螺旋体存在于患者局部炎症部位。在炎症部位的螺旋体可以侵入、损伤,或杀死宿主细胞,或螺旋体可诱导宿主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这些细胞因子可以加重病变组织的炎症。尽管目前还没有确定伯氏疏螺旋体具有毒素,但是螺旋体粘附作用可直接使各种宿主细胞中毒和发生细胞病变。近期研究表明外膜表面蛋白C(OspC)可能具有重要的致病力和侵袭力,伯氏疏螺旋体在未吸血的蜱体内不合成OspC,在蜱叮吸哺乳动物血液的过程中,螺旋体合成的OspC逐步增加,低传代的螺旋体可产生丰富的OspC,同时具有感染性。全身性感染与A ......

——《传染病讲座》
书名:《传染病讲座》
栏目:传染病讲座 > 第39 讲 莱姆病的临床研究近况 > 一、致病机制
作者:罗端德
参编:易建华,于乐成,孔祥泉,王萍,王玉梅
页码:297-298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1-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