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药物进入机体后,绝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而排出体外。后者是肝脏用不同的底物(如葡萄糖醛酸、硫酸基团和谷胱甘肽等)与前者的代谢物结合形成分子较大,易于排出的可溶性物质,从尿和胆汁中排出。第一阶段形成的对肝脏有毒性作用的代谢物可部分被肝脏解毒,如果产生的速率大于解毒速率,即产生量大于肝脏自身解毒能力,则毒物在肝内累积引起肝脏损害致DILD或其他ADR。如果使用抑制微粒体酶的化合物,可以降低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而使用微粒体酶的诱导剂(如乙醇和苯妥英等)则可增加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已存在肝病者,使用上述易感药 ......

——《现代儿科诊疗学》
书名:《现代儿科诊疗学》
栏目:现代儿科诊疗学 > 第三十二章 药源性小儿疾病 > 第五节 药源性小儿肝病
作者:邹典定
参编:赵东赤,张渝侯,邓华秀,邓淑珍,方世平
页码:1408-1411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1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