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文献资料]二、溶细胞机制

这类毒素至少存在两种聚合方式:①单体分子在靶细胞膜外侧上或在液相中形成聚合体(如α‐Hly形成七聚体),之后插入细胞膜导致细胞溶解。一个单体分子先行插入细胞膜内,随后若干个单体分子紧随其后依次插入,排列成中空的跨膜聚合体,导致细胞溶解(图3‐。RTX以亚溶细胞浓度作用于靶细胞时,不会立即溶解细胞,但可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如HlyA与靶细胞膜结合后,可导致细胞骨架重排及G蛋白信号转导改变,刺激人单核细胞合成细胞因子(如IL‐1和TNF),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白三烯B4),使膜CD14分子大量脱落。脱落的CD ......

——《高级医学微生物学》
书名:《高级医学微生物学》
栏目:高级医学微生物学 > 第3章 细菌毒素 > 第三节 细菌毒素的作用机制
作者:龙北国 江丽芳
参编:万成松,邓凡,马桂璋,王传恩,王应斌
页码:40-41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6-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