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对癫痫患者行术中电刺激时就发现了刺激运动皮质具有镇痛效应,但应用运动皮质刺激治疗难治性疼痛的正式报道直到90年代才出现,此后,运动皮质刺激疗法在慢性疼痛综合征的治疗中应用渐多。由此,Tsubokawa试图通过刺激S1来治疗慢性疼痛,不过令人惊奇的是刺激M1的镇痛效果更明显,这可能是因为通过突触联系的刺激比直接的胞体去极化的刺激对感觉皮质的刺激更有效。通过PET研究发现MCS可使部分脑区的脑血流发生变化,这些区域包括前扣带皮质、内侧丘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室周围灰质、眶前额皮质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