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中叶,Ambroise Par é第一次记录了动脉瘤与感染之间的联系,是在尸检时发现降主动脉瘤破裂致死的梅毒患者。1885年,Osler从解剖、临床表现、病因学及病理学角度讨论了感染性动脉瘤,对于由细菌性心内膜炎发展导致的感染性动脉瘤,他用了“ mycotic aneurysm(真菌性动脉瘤)”来描述。严格地讲,mycotic aneurysm描述的感染性动脉瘤,也许只能是细菌性心内膜炎产生的脓毒性栓子所致的动脉瘤,或是主动脉瓣膜邻近感染灶而产生Valsalva窦道的感染性动脉瘤。1923年,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