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种突变类型为BMPR2细胞内受体激酶区的错义突变,根据所取代的氨基酸不同而分为K1及K2两个亚型,前者主要是编码激酶区域的半胱氨酸残基被取代,而后者主要是受体激酶编码区的天冬氨酸或(和)精氨酸残基被取代。因此有人提出了BMPR‐2信号途径的“二重打击学说”:即BMPR‐2的基因突变是第一次打击,患者可能出现肺动脉高压,也可能不出现,但此类患者在经历二重打击如环境因素的改变(服用芬氟拉明)或染色体突变后可出现肺血管重塑,肺动脉高压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