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相反应曲线(PRC)描述了在光照条件下生物节律时相的迁移情况,它包括C 稳态曲线(process C)和S 稳态曲线(process S)。在24小时周期里,S 稳态在早晨睡醒时最低,之后随时间的延长开始增加;到晚上开始降低,这样有助于晚上睡觉时入睡。 C 稳态是一个昼夜节律中的警觉过程,取决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的活性,增强下午和傍晚的警觉性,有助于继续日间表现,并抵消S 稳态的作用;在睡眠时开始减少,到早晨身体温度最低时降到最低点,所以尽管S 稳态减弱,睡眠仍能得以保持。睡眠‐觉醒周期是人体内最显著的昼夜节律系统,在睡眠调节的二维模式中,S 稳态曲线指数在醒觉期间上升,在睡眠期间下降;它与日节律系统中的C 稳态曲线相互作用,从而共同决定睡眠的计时和结构。 一个人一夜无眠时,尽管没有补充睡眠,次日早上的警觉性高以及日间表现极佳,可以显示出S 稳态与C 稳态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快动眼(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期,尤其第3~4 期睡眠大脑的神经代谢效应与清醒时完全不同,似乎是对S 稳态的逆转。但关于干扰S 稳态的特殊机制尚知之不多,推测或许是由遗传基因决定个体的睡眠不同(有人睡眠时间长,有人睡眠时间短,都属正常),影响S 稳态强度和稳定。治疗失眠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失眠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其次,失眠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需要客观正确地分析失眠的因素;第三,大多数失眠症是可以治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