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治疗]2﹒2 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Arnsdorf分类法

由Arnsdorf于1976年提出,按药物对心肌细胞的膜反应性效应来分类。本分类法将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分为5类,以后又补充第6类。主要通过抑制膜反应性,使膜反应曲线右移,传导减慢而起作用。如单向传导阻滞转变为双向传导阻滞,即可消除折返机制,对治疗折返激动引起的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有效。1、2类药物的直接细胞膜效应,但主要是使膜反应曲线右移,抑制膜反应性。因而既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速,也用于治疗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延长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不影响膜反应性,可消除折返激动所致的心律失常。但本分类法仍未能包括所有的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对VaughanWilliams分类法的Ⅰ c类药物也无适当安排。

……
——《中华临床药物学》
书名:《中华临床药物学》
栏目:中华临床药物学 > 第71章 抗心律失常药 > 第2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 2﹒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分类
作者:徐叔云
参编:卞如濂,王浴生,王子厚,王钦茂,史轶蘩
页码:826
版本:1
出版时间:2003-03-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