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唑酮(trazodone)早在20 世纪80年代,就在美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也是最早被誉为“第二代抗抑郁药” 的药物。几年后,其药理学机制相仿上的“姐妹” 药物奈法唑酮(nefazodone)也进入新型抗抑郁药的行列,并被称之为5‐HT 2 A拮抗剂及5‐HT 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antagonist and reuptakeinhibitors,SARIs)。 20 世纪60年代,曲唑酮首先合成于意大利,至1978年开始在美国进行临床研究。曲唑酮不同于传统的抗抑郁药,是第一个作为抗抑郁药的三唑吡啶类衍生物,它同时也对一些特殊的抑郁障碍病因学假说提供了理论依据。事实上,曲唑酮在经典的抗抑郁药筛选试验时,并未显现阳性作用的,这是由于它抑制了疼痛和条件化情绪反应,这些试验包括利血平单胺耗竭模型、育亨宾毒性增强试验、行为绝望模型或强迫游泳试验等。与其他抗抑郁药相对照,曲唑酮在许多方面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其对毒蕈碱胆碱能受体的作用非常微弱。 从20 世纪80年代在美国开始临床应用后,很快成为广泛使用的药物,迅速覆盖了美国近三分之一的抗抑郁药市场。近10 余年来,由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 RIs)的普遍使用,导致曲唑酮的临床使用量有所下降,但仍在一般药物的使用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