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治疗](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其主要特征是双眼上翻、斜颈、吐舌、面肌痉挛、角弓反张和脊柱侧弯等,临床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做作样行为,如表现为眼、面、口、颈、躯干肌的局部性肌痉挛所致的怪异表现,常见的有动眼危象、颈‐面综合征等。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系长期大剂量服用经典抗精神病药引起的特殊而持久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一般在服药3个月后才可能发生,发生率为15%~40%,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并随年龄增高而增加,40岁以上人群明显增多。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锥体外系功能失调,骨骼肌高张力,自主神经调节异常,体温过高,意识改变,并可能伴随有肌肉溶解症和肾衰竭。实验室检查可以发现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PK)浓度明显升高,但这并不是确诊的必要条件,CPK 的变化与症状的严重性一致,可作为临床疗效的动态观察指标。抗精神病药的抗胆碱能作用可造成窦性心动过速,类似奎尼丁的效用也可发现,吩噻嗪类药物可造成QT 和PR 间期的延长,并使T 波倒置和U波频率明显上升,收缩力下降。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预后多数良好,严重而又处理不当者可能造成死亡。 皮肤症状常为过敏所致,大多发生于治疗的第1~4周内,一般表现为红色丘疹,开始于手与面等暴露部位,亦可扩及躯干,呈对称性分布,严重者可发生疱疹,剥脱性皮炎和皮肤糜烂等。 经典抗精神病药使用至今,还未发现明确的致畸胎作用,然而在妊娠妇女中,还是慎重使用为好。

……
——《精神药理学》
书名:《精神药理学》
栏目:精神药理学 > 第三篇 精神药物的分类和药理学原理 > 第一章 抗精神病药 > 第二节 经典抗精神病药 > 七、不良反应
作者:江开达
参编:江开达,李晓白,司天梅,崔东红,方贻儒
页码:309-311
版本:1
出版时间:2007-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